清初“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学再反思——兼与安希孟先生商榷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清初“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学再反思——兼与安希孟先生商榷

Auteurs : 李秋零

Extrait de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113-119页 »

摘要

“中国礼仪之争”是清初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一次大碰撞。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基督教修会间的争论发展成为罗马教皇与中国皇帝之间的政教之争。中西文化传统对宗教的不同理解使二者之间的分歧无法调解,罗马教廷的武断强硬态度最终使矛盾激化为抗争,导致了清王朝的禁教政策。“中国礼仪之争”的结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实质性接触可说在16—17世纪基督教第三次来华传播开始,耶稣会士利玛窦利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等概念论证基督教至上神的存在,并顺应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祀孔、祭祖等传统礼仪和社会习俗进行传教,此谓“礼仪之争”的伏笔。虽然其继任者怀疑并部分否定其传教路线,但直到多明我会士来华反对耶稣会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策略,才正式挑起“中国礼仪之争”。举棋不定的罗马教廷在听了来华的代牧教主阎当的建议后,武断地决定禁行中国礼仪。耶稣会士请康熙出面证明祀孔祭祖乃传统习俗而非宗教礼仪。然而教皇特使糟糕的沟通和他对中华文化的无知最终造成双方分别实行禁行中国礼仪与禁教的强硬抗争。罗马教会和中国皇帝各有自己应负的责任,但礼仪之争、尤其是教皇的武断干预最终导致了康熙的禁教这是不争的事实。

礼仪之争在中国引发了深远的负面影响:造成中国对基督教乃至西方文化的冷淡,随禁教而来的是日趋严重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基督教会来说也是灾难性的,由于禁教因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甚至是鼓动以武力传教,加重了基督教在中国作为“洋教”的不光彩角色,加深了中西方的隔阂。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仍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双方应保持一种互相尊重的、和平的心态。

Traductions de la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