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

Auteurs : 金泽

Extrait de «  《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146-157页 »

摘要

民间信仰是植根于老百姓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宗教的行为表现,属于原生性宗教而非闯生性宗教,是从史前延续到近现代,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作用的活态宗教。与民间宗教相区别,它在组织结构上具有松散性。从共时性的结构角度说,民间信仰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既非主导文化也非主流宗教,而属于小传统——地方性的乡土文化。从历史性角度看,它的历史比任何一种创生性宗教都更为长久。民间信仰的民间之意是指属于社会全体。

无论是外来政府或者本民族社会分化,都会使部分原生性宗教信仰与行为演变为民间信仰,进入“散”的路径,由主导地位的宗教到民间信仰最终成为民俗——此为纵向。“散”还表现为横向的不断出现的民间造神运动,形式为“人死封神论”和以讹传讹。民间信仰的“聚”是人为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有意识的或说自觉的创教特征。如“五斗米道”成为成熟主流宗教——道教。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使得民间信仰一直是滋养新兴宗教的土壤。

民间信仰聚向何方,研究视角有三:民间信仰及民间宗教的“宗教取向”、“政治取向”和“政和取向”。宗教取向,指民间信仰与宗教在信仰层面上与正统宗教和意识形态是否兼容,兼容空间有多大。在传统的一神教主导的社会里,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往往更受排斥。而多神教的社会里,民间信仰与宗教和正统宗教有结构上的亲和性,但亦有相容和相斥。政治取向,指的是它们在政治层面上与国家政权的逆顺态势,是正向的顺从还是反向的对立。宗教涉及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基本模式与价值准则,势必与国家政权发生关联形成政教关系。整合取向,指的是它们在文化层面上与主流宗教的散居关系,是分化还是整合,程度有多深。佛教的不断分化,使自身越来越融入中国文化,越来越方便民众,走的是本土化和十代化的路线;道教不断整合,则是民间信仰的提升与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有了现实而具体的载体,也使主流宗教不断输入了新的血液和生命力。

Traductions de la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