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

蔡拓

2004

中国社会科学

一、全球治理的概念与要义

所谓全球治理, 是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的, 多元行为体平等对话、协商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变革和全球问题挑战的一种新的管理人类公共事务的规则、机制、方法和活动。

在认识和把握全球治理的要义时, 应注意以下特点和内容:其一, 从政府转向非政府。其二, 从国家转向社会。其三, 从领土政治转向非领土政治。其四, 从强制性、等级性管理转向平等性、协商性、自愿性和网络化管理。其五, 全球治理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权威。

二、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

全球治理对于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由于各自的发展阶段、国际地位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 所以无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视角, 还是具体的实践, 都会产生差异。而这恰恰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全球治理的理论产生于西方, 它更多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时代国内国际事务的见解(包括困惑、挑战、期望和预测) 。中国对全球治理的理解与感受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首先, 中国重返国际社会的时间不长, 对国际社会许多领域的相应机制、规则都不甚熟悉,尚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同时, 中国的国力也还有限,还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有全方位影响的大国, 而只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这种状况就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谨慎、低调、不出头的风格, 并且更希望也更习惯于在现有的国际组织和多边主义的体制与框架中处理人类公共事务。其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有着与发展中国家相同的倾向。一般而言, 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对主权有一种特殊的政治情感, 往往把维护国家主权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历程和政治成果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 又深切感受到现存国际秩序的不公正, 试图尽快使本国强大起来, 真正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这样, 它们势必对挑战国家和主权地位的非领土政治、全球主义抱有戒心。再次, 中国的公民社会尚处于生成与初创时期, 尽管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数量、能力、本身素质及其社会影响方面, 都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这样, 就使得中国的公民社会很难顾及和参与全球公民社会的活动, 其视野和活动更多地局限于国内。

中国需要一种区别于西方主流全球治理理论的特殊理论视角, 即国内层面的全球治理, 它是指: 1.把全球治理内化为本土的跨国合作; 2.把全球治理锁定于全球问题的治理; 3. 把全球治理植根于本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基层民主的建设。

最恰当的国内层面的全球治理对象, 莫过于那些关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有些问题, 如生态环境、资源、人口、艾滋病、毒品、贫困等问题的超意识形态性更强, 从而共识性也更突出。有些问题则较为复杂和敏感, 如人权、国际恐怖主义。它们虽然也有全球问题本身所共有的特点, 从而导致在维护人权, 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方面的全球治理, 但由于与政府行为联系更为密切, 所以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后一类问题, 就不适于作为国内层面全球治理的对象。

三、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及其启示

中国正实践这种国内层面的全球治理, 并为世界提供着新鲜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1. 多主体、多部门合作制度是实施全球治理的基本形式与有效机制; 2.政府在全球治理中仍起主导作用, 但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权力与管理观念正日益更新; 3. 全球意识与全球价值在全球治理中有所体现, 但与全球变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4. 公共精神和公民共同体的建设是全球治理造就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