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信仰本土化之类型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国基督信仰本土化之类型

唐逸

《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pp.43-50

本文的基本前设是:外来观念体系在本土文化中植根的过程是一个语义适应过程,只有当外来观念体系与本土语境之间找到可通约的语义前设时,外来体系才成为本土话语中可理解、可接受、活泼而有生命的文化价值。佛教入华的过程便是如此。在这个前设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语义采纳、观念折衷、价值完成三层次的理论模型,来说明基督信仰如何在中国语境中本土化而未完成的情况。

第一、语义的采纳

语义采纳,是初步采用本土的语词语句,以迻译外来的观念。其核心问题在于保持原教的教旨,而又充分利用汉语的语言资源,以利传布。然而外来的观念,一旦采用汉语的语词语句,便已介入汉语的话语系统,其意义的形成便取决于汉语的语用语境,最终受制于某一时代地域性的话语结构,而非作者译者所能更复左右。景教经典之汉译,颇可说明早期入华基督信仰的语义采纳方面的艰险处境,乃至失败的过程。

第二、观念的折衷

观念的折衷,则是力图采用本土语境的现成观念来移植外来观念,以利流行。乃指将逻辑上相矛盾或价值上相异质乃至于相冲突的观念在形式上调合起来,却未尝求得统一的理论前提以解决其逻辑的矛盾或价值的分野。语义采纳的误导多为无意,观念的折衷则多为有意识的撮合,而且不限于文字,往往表现为实践。

第三、价值的完成

价值的完成,乃是意识到利用现成观念不仅不妥,且已扭曲原来观念,故必须采取特殊语义手段,诸如语义中立化、限制语势、创造新义、改造原有语言或象征形式等,以利外来价值的确立。价值的完成是以某种固定的基督信仰之本义,重新诠释中国文化,赋与后者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意义。其特点是维护一种固定不移的基督教教义(往往以宗派的教理为转移),寻求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诠释中国文化的观念而提升之。因此,价值的完成作为一种本土化的类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运用中国文化形式,来表现基督信仰。第二类的价值完成方式,大抵为用基督信仰来诠释各种文化观念,包括传统与现代观念。

总之,历观长久以来的三种类型本土化努力,却未见成功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在三个层次的语义适应过程中,皆未找到外来观念体系与本土语境在世界观、生活态度方面的共界,亦即未发现共有的语义前设。于是,在语义采纳、观念折衷、价值完成这三个层面的语义适应中,力求中国化则偏离原教旨,而维持原教旨则疏离中国语境。基督信仰自基督信仰,中国文化自中国文化,二者并未形成水乳交融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