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五四,全面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走出五四,全面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连山

《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将民众视为有待启蒙的对象,崇拜文字传承的精英文化,歧视口头语言传承的民间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没有改变知识分子与民众在文化上的不平等状态,用民主、科学的概念要求民间文化是错误的,违背了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原理。消除文化偏见,是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

一、传统观念对民众和民间文化的忽视

中国自古崇拜精英文化。知识分子对于文字的崇拜实在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文字的崇拜甚至延伸到对写有文字的纸张也要保护,所谓的“敬惜字纸”习俗就是代表。写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要专门烧掉。

在极度崇拜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的同时,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民间文化自然而然地遭到忽视。文化似乎专门指书面文字记录的精英文化,民众口头流传的知识和文化毫无地位。民众被看作“引车卖浆者流”,民众文化被看作“街谈巷议之属”,民众被归入没有文化的人群。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反对正统的传统文化的,当时一批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曾经一度鼓吹民间文学,掀起一场歌谣学运动。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用科学与民主对民众进行启蒙,民众在他们眼中依然是等待教育的对象,这种启蒙与古代知识分子教化民众实质上是相同的,存在的差别只是在于各自准备给民众灌输的观念不同。从根本上说,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知识分子都从来没有把民众当作平等的人看待;更没有把民间文化当作平等的、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

不打破传统的对于民众和民间文化的偏见,是不能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更不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何以成为重要的人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之所以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根本依据在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原理。按照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原理,我们首先应该承认:民众拥有与知识分子同样的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

我们应该承认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化可以是用文字表达的,也可以是口头语言表达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证,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幸福的必要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性的体现,保护它就是保护人类的创造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若干具体问题

第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造”。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从而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任务。于是,个别地区为了突出本地文化,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就出现了包装、甚至制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这种行为实际上不是保护了而是破环了文化遗产。

第二、 如何处理保护与利用的难题。怎样利用才是合理的?把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分开,尽量减少民歌旅游对原有民歌生态环境的干扰,可能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作者介绍:

陈连山,1963年生于河南洛阳。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1985—1987年,在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0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