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比研究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比研究

周皓

《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6期(总第171期)

本文利用2006年11月在北京市某区进行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跟踪调查”几期调查的数据,描述性分析了本次调查中儿童的心理状况,然后再比较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之间的差异,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儿童心理的不同方面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响作用, 但其中也有共同之处。首先, 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其性格特征和在学校的同伴关系有着重要的联系。学校生活中与同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 这事实上应该是社会适应性与其结果的关系。由于社会适应性较好, 与同伴关系也会更好, 因此其心理状况也会更好。反之亦然。

其次, 在控制个体特征与家庭特征以后, 公立流动儿童的孤独感随着来京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与本地儿童的差距也有提高。这也说明, 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中就读, 在心理上并不一定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再次, 在控制个体特征之后,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并不显著; 而家庭层次中呈显著的变量是父母的教育期望和综合的亲子交流情况。这说明, 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再好或再差, 其心理状况主要源自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情况, 以及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综合来看, 影响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来自于三个方面: 个体的性格特征、学校的同

伴关系, 以及与父母亲间的交流情况。个体性格特征的开朗与否是基本的因素, 在学校里的同伴

关系则是环境因素, 而亲子交流情况则是家庭背景与教育方式的问题。学校同伴关系可能随着个

体特征而发生变化, 而个体特征则可能会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 从根本上来看, 家庭的教养方式才是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教养方式与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无关。因此, 不论是贫穷家庭的孩子, 还是富裕家庭的孩子, 只要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 就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