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和文化认同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重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和文化认同

王宁

《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pp. 98-105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模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同时也模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 使得某一个特定的民族的认同变得多重,具体体现在文化上就更是呈现了一种文化认同的多极化和非单一化。实际上,全球化之于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消解了认同的“单一性”和“本真性”,为一种超民族主义的多元文化认同铺平了道路。中华文化的认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儒学或道学的认同,而是一种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并经过当代重新阐释了的新的多元认同,在这方面,经过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建构的新儒学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从单一的认同走向多重认同

正确并切实可行的态度便是,在不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殖民和损害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更加开放的文化氛围,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使得全球化服务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确立以及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这样我们才能使得中国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

二、走向一种超民族主义的文化认同

比较可取的策略应该是摈弃全球化话语中隐含的“帝国中心”思想,使其服务于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理论在全世界的普及和传播。在这方面,弘扬一种后现代新儒学也许有助于我们重建中国的民族和文化认同。

三、(新) 儒学的全球性和后现代性

经过全球化的洗礼,中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顺差”的态势,而我们的文化贸易则长期处于“逆差”的状况。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语境下,传统的儒学在当今的复兴倒是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既定国策相吻合,因而儒学大有在当代中国复兴之势头。众所周知,儒学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其积极的实践,它绝不满足于书本上的说教。传统的儒学早已成为历史,因此儒学在当代中国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绝不应当只是简单的“复活”, 而应得到新的理论阐释和批判性扬弃,从而经历某种程度的“变形”和超越。也即批判性地恢复儒学的传统意在弘扬其积极进取的参与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教义,摈弃其陈腐和封建保守的忠孝仁义和繁琐的礼节。有选择地并且批判地“复兴”传统儒学的伦理价值观念在当今时代至少是有益的,而在全球化时代重建一种新的后现代新儒学理论话语也是完全可能的。

毫无疑问,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重建这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儒学”,并使之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另一种具有相对普适意义的理论话语,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它对于我们重新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着奠基性的作用,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后现代新儒学的角度对西方文化现象进行阐释,从而形成一个与西方的现代性理论话语对话的态势。

总之,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和文化的认同绝非是单一的,所谓民族和文化的“本真性”已不复存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因此对于我们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而言,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从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找出适合发展自身的道路,才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