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对话的紧迫性及其难点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跨文化对话的紧迫性及其难点

乐黛云

《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pp. 173-177

一、跨文化对话在中国的悠久历史

东晋时期一佛教传人中国,佛经的宣讲和传播与汉文化对话的方式是“格义”。这是一种“以我释他”,以“求同”为主的方法。17世纪,中西相遇, 寻找相同性的努力在中西的接触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求同”之外,已有人注意到“别异”,提出“况义”的方法。这显然是用与中国不同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增进新的因素。其后,汉文化与他种文化的对话又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在方法上不外是“格义”和“况义”两种及其变异。

二、当今跨文化对话的紧迫性

新阶段产生了跨文化对话的空前的紧迫性。第一,时空巨变。第二,对世纪一百年经验的反思。第三,文化冲突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全球人类的未来。第四,哲学的转向。

三、生成性对话的难点

这里所说的生成性对话是一种为要达成某种预期、产生某种效果、解决某种问题而有所创新的生成性跨文化对话。进行这样的对话不能不碰到以下的矛盾和难点。

第一、普遍与特殊的矛盾。特殊性和普适性之间发生了深刻的断裂,严重影响了各方面的和谐,使对话难以进行,社会难以发展。重新沟通和弥合这种断裂,回返普遍与特殊的正常关系是发展多元文化、保护文化生态、缓解文化冲突的重要环节。

第二, 在对话过程中,如何既保持纯粹,又能接受有益的影响,也是一个矛盾。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不是一个“同化”、“混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时机、不同选择、不同条件相互作用下创造出来的新物,不再有旧物原来的“纯粹”,但它仍然是从旧的“纯粹”中脱颖而出的新的“纯粹”。

第三,对话中的他者与自我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从自我出发,总想同化对方, 说服他接受我的想法,最终和我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牺牲对方的特色而使他者和自我趋同。这不是在原有“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发展为新的“和”,产生新的丰富和生长“使物丰长” ,而是“以同裨同”,结果是“尽乃弃矣”。

第四,不同文化的对话还有一个话语问题。平等对话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双方都能理解和接受、可以达成沟通的话语。在跨文化对话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要形成一种不完全属于任何一方,又能相互理解、接受的话语。目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正是多年来发达世界以其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为后盾所形成的一套遍及于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长期占统治地位并被广泛运用的话语。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最重要的是要在对话中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不少西方人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他种民族的文明,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优越,应改变和统率其他文化。有了平等对话的心态,也许就可以寻求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中介”,一个共同存在的问题,从不同文化立场和角度进行讨论。

总之, 人类无可逃脱地面临着全球跨文化对话的紧迫性。促进对话,化解对抗是每一个当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