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Auteurs : 范可

Publié par 《世界民族》,2008年第2期, pp. 1-8

一、全球化与“克里奥尔化”的世界

在各种不同文化或传统成分通过传媒和人口跨国流动进入不同国家已成常态的全球化时代,如何考虑文化认同的价值,将直接涉及到究竟能否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相互理解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脉络里,多种形式的文化变迁和世界语言的“克里奥尔化”(Creolization)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没有必要为之担忧。在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是文化之间歧见的增加,还是相互间增进了理解。至少在表面上,外来文化在西方社会中并没有被排斥,你可以不接受它,但你却不能驱赶它。虽然对“他者”文化表现(cultural representation)的容忍并不意味着对物理性“他者”的容忍。

二、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在如何看待文化变迁问题上,主要在于如何理解“文化”。正因为文化实际上强调一种由内而外的价值,在概念的逻辑意义上文化是内倾(inward)的,所以文化概念本身可以导致一种对文化的本质主义理解。许多来自最激进和最保守阵营的人士在面对文化变迁时虽然采取了相当对立的态度,但如果仔细思考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其实有着相同的本质主义立场。认同与认同政治全球化必然反射性地带来“地方化”( localization)或“再地方化”(re-localization),以及地方文化认同的张扬。作为一种自身的主观定位(subjective position),“认同”是一种对所谓“归属”(belongingness)的情感。未经过任何“雕饰”的认同是原生性的(primordial),这种建立在共享世系、相信来自共同血缘祖先的主观情感,及其对这种共享的文化诠释,对一个群体的构成至关重要。

三、“文明冲突”与“文化自觉”

利用某种认同来进行社会动员,这是现代社会的现象。建构认同的目的也因此多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今天,世界上所有族群在认同的表述上都采取了民族国家式的叙事形式,对传统的发掘在各地蔚然成风。费孝通先生多次援用“君子和而不同”的古训,主张将之作为一种人们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相处之道。“文化自觉”理念的提出,则与此相辅相成。承认不同才能明白自我,这是传统中国文化中求同存异的君子之道,也是建立对“他者”的理解和容忍态度的基石。体现在儒家“有教无类”的非本质论的文化观念,此时可以成为我们面对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时的基本出发点。今天,传统的“与世隔绝”的群落已经不存在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更多的是多样性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而衍生的对世界与生命的不同理解。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一意孤行都会给人类带来紧张和不安,并招致反抗。在这样一个充满多样性的世界,摈除相互间的猜忌是通向理解的第一步,有了理解便能欣赏他人。如果人们都能建立起这样的态度,那么国际上的紧张气氛也就能够缓和。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诀,道破了人类社会在多变的世界里共同生活所应有的基本态度和相处之道。

笔者认为,“文化自觉”理念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所必须的。

Traductions de la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