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30年:历程、经验和前景展望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国农村改革30年:历程、经验和前景展望

孔祥智

教学与研究,2008,(9)

文章梳理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将我国农村改革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和农村微观经营主体的重构,该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形式,管理体制由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乡镇体制,乡镇企业得到初步发展。第二阶段:1985-1991年: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新旧体制的摩擦、整合和消长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导致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一度出现徘徊。第三阶段:1992-1997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提出,强调土地承包经营的稳定性,稳步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这一阶段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改革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第四阶段:1998至今: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的到来。这一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业国际化进一步推进,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

总结30 年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就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采取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的方式;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基础设施的改善主要在城市,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社会发展和城市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农业要素的外流有加剧的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堪忧;农业比较效益很难提高,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难度更大,尤其是2007 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涨的趋势。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需继续加强。

这些新问题同时也预示着新发展阶段的到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要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为中心,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要切实解决阻碍城乡统筹的体制性因素。要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微观主体的构建,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