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灾害事件对学龄儿童的心理伤害与心理救助的实施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突发性灾害事件对学龄儿童的心理伤害与心理救助的实施

山东省枣庄学院 邢哲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6期, pp. 131-132

Abstract:

一、灾难与心理救助

灾难是一种社会应激源,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应激强度大等特点。发生在自然领域的如地震、流行性瘟疫等自然灾害,由于其不可抗性和巨大的威胁性,会引起受灾个体一系列的生理、情绪、认知等应激反应。及时有效的外界社会救援的介入可以使伤害降低到一定程度,而完整的救援体系应该包括物质支持、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和心理救助等方面。当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把心理救助纳入到预警机制中去。而目前国外的经验表明,心理救助已日益成为临床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突发性灾害与学龄儿童的心理伤害

学龄儿童面对灾难带来的破坏时,会产生灾害心理。主要表现为在情绪方面恐惧、焦虑、孤独、紧张、无法放松、害怕独自呆在黑暗的房间里等;在生理方面出现失眠、做恶梦、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头晕、头痛等现象;在认知上出现不协调现象,比如感知觉异常,过分敏感,注意力不集中等。

三、心理救助模式

心理救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危机干预。目前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四、学龄儿童的灾后心理救助

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学龄儿童的灾后心理救助的讨论。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医治的角度来讨论的,而这种等同于成人的心理救助往往忽视了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对待学龄儿童的灾后心理救助,应从日常的预防做起:

1.把对儿童的心理救助和日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危机干预的预防机制。

2.对于儿童的危机干预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模式,而应该尝试用一种整合的观点去解决。

3.对儿童的灾后心理救助不能仅仅依靠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更需要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4.受灾群体的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五、总结

1.危机干预技术的提出有其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

2.危机干预技术与很多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相似,有帮助人们摆脱各种心理危机的积极作用。

3.儿童有其特殊的身心发展过程,因此对待学龄儿童的危机干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模式,而更应该结合中国儿童的特点,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儿童特点的本土化的危机干预模式。

4.每个个体的心理都不尽相同,理论模式只是心理工作者在从事危机干预时的指导。当面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危机情境时,需要心理工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经验,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