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基金会(及企业基金会)有重大责任?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为什么国家基金会(及企业基金会)有重大责任?

致文北京中欧论坛——香港2010年—— (2008年撰写,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

Françoise Astier

1.金钱

基金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盗窃”,基金会在现行法语中是合法的,但却只是依赖捐献和遗赠而生存,而不是年复一年的积累资金。

而这些钱从何而来呢?不过是来自于日益强大的企业、银行以及家庭……然而这些企业早已付给其职工更多的工资了吗?或者他们降低了产品价格惠及了消费者?

(如果是这样就好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寓言《三个强盗》(三个强盗将他们所有的战利品收集在一个山洞中,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女孩问:你们用这些钱来做什么呢?他们摸着自己的下巴,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真见鬼!最后他们买了一个城堡专门用于收留那些被遗弃的孩子们。)

寓意:感谢那些被抢劫的人们!

说的温和些,基金会就是我们每个人不知不觉缴纳的税款,这些钱将去到另外一个我们想它去的地方……这同样也是企业基金会的本质。

举例来说:Macif(保险公司)基金会自1993年以来捐助经济的资金总额达1700万欧元;2007年,该资金预算为230万欧元,自2009年,由于该基金会的发展,捐助金达到340万欧元。

至于多少人参与,这个捐款总额是属于哪一类?那就要多谢那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的人们了。

一个基金会有义务和责任做出明确说明。我们不能满足于模糊其词的说法“做了好事”或者“为了公益”。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们有必要对“共同利益”做一个定义,如果可能的话制定一个《二十一世纪基金会宪章》。

2.捐赠,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它会产生一种不健康的关系和不言而喻的挫败感,会让人们感觉自己最宝贵的尊严感的丧失。不幸的是,人们认为“贫困者”已经习惯了这种依赖。

在《野生药材汤》一书中,艾米·丽卡尔讲述了她父亲借钱给贫穷的邻居但是却让他立了一张借据,大家都知道这是没用的,因为邻居永远不可能偿还,但是这张借据却保存了邻居的尊严。

战后的人们会很容易理解下面这个故事:当北约在法国中部沙托鲁建立基地后,大批工作在此的美国人在方圆50公里的居民区租住。当时我哥哥和我还是孩子,去我们婶婶家度暑假,得到她很好的照顾。在我们乡村小路尽头有对美国夫妇,晚上下班后他们总是打开窗户不停地朝外面仍维生素口香糖。婶婶拿着口香糖愤怒地对我们说:“我们不是狗,我不许你们吃这些东西,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当时我和我哥哥都十分不理解,觉得很尴尬,为什么要拒绝别人的给予呢?更何况我们这些穷孩子十分需要。……现在有个很好的参照:“不做美国人的Chabenet!”这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同情!有个问题不停的困扰:如果我在他们的地盘呢?这是很困难的,甚至不可能,因为文化差异,但是值得一试。

难道捐赠者没有义务去问一个愚蠢的问题: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

我们都觉得对不起第三世界国家的童工,但是有谁愿意努力去搞清楚到底我们是否付给了他们一个“合理的报酬”呢?(即能够使他们在本国生活的有尊严的价格)

一组专家对于灾难干预的反思时,会问天真的问题如“在人类活动尤其是砍伐森林的同时,思考如何避免灾难?”一个参与者回答得很无稽(在这里我没有对人身进行冒犯的意思,也请读者相信我不是杜撰,只是逻辑告诉我们确实是这样):“如果灾难发生,人们自然会捐钱捐物,塞满我们的库房”……这就是对灾难的干预吗?!(离“我们自给自足”不远了……)

贫穷的家庭无法送孩子们去上学:勇敢的西方人采取了赞助方式;但是为什么只是有些地方,而其他地方不能?

3.受助人的意愿/基金会的职责/两者能兼顾吗??

不幸的是,通常不能。那么以什么为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