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救中小企业的理由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先救中小企业的理由

王一江(作者系长江商学院经济学及人力资源学教授)

《先救中小企业的理由》,《长江》杂志2009年04月

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它们使用20%的金融资源,却创造了60%的GDP。中国的经济要发展,靠的不是大规模政府投资,而是有利于发挥民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活力的政策,主要是政府要“放权、让利”。

本文先充分认识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结构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经济宏观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分析应对宏观挑战政策的有效性。提倡对症下药,应对宏观经济挑战,就是要改变近年来形成的种种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重新激发中国中小企业的活力。

第一点:巨大的劳动力队伍与失业、待业队伍。

中国有大约8亿劳动力,这个数字比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总量加起来都还要多得多。中国每年还要新增加1000万至1200万劳动力,而全国每年新增加就业岗位多数年份也只有600万至800万。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上,虽然有1.3亿已经进城打工了,但是还有1.3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随着近年来高校逐年扩招,就业压力也很大。仅2009年,就有400多万往届生和580多万应届生将要找工作,而在一个正常年份里,市场为大学生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过400万左右。中国经济中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点:居民储蓄总额达18万亿元。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居民储蓄总额已经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2008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估计能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从理论上说,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中国经济发生什么问题,原则上都不是钱的问题。

第三点: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骨。 

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它们使用20%的金融资源,却创造了60%的GDP,75%的城镇就业,60%的出口,贡献了60%的税收。这些数据说明,每一单位投入,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是大型企业的8倍至10倍,创造的GDP是大型企业的4-6倍。因为中小企业是中国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主力,雇佣了中国75%的城镇劳动力,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小企业裁员10%,中国就会新增加3000万失业人口。

在30年的改革过程中,大型国企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扭亏为盈”、“下岗分流”、“解决历史包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解决了就业与社会问题,靠的主要是中小企业。非常不幸的是,中小企业却受到了与它们的贡献完全不匹配的待遇。它们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成为了腐败官员的私人银行,在政策上受到歧视,在资源分配上被边缘化。

第四点:政府占有绝大部分社会财富。

中国的政府有多大呢?有人做了粗略计算,将国有资产资源转换成钱的话,这个价值大约是9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占了全社会财富总额的75%左右,而一个发达国家,政府所占的财富大约是20%。除了90万亿财富的占有以外,每年政府还有6万亿元的财政收入,占25%的GDP。

关键不是钱,关键是就业

从中国经济四个基本面的分析可得出:在中国经济中,关键的不是钱,关键的是就业,关键的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关键的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

当前,除了大规模投资,政府还应加强民生方面的支出。政府加强对民生的支出,这比大规模政府投资,比上大型项目要好,因为这可以解决老百姓在困难时期的吃饭问题。不过,虽然民生政策可以帮大家托底,却不能创造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更好一点的方式就是要把着眼点放在帮助中小企业上。因为就业永远是中国经济里的头等大事。

  可惜的是,这些年来,中小企业的困境非但未有缓解,反有加重的趋势。比如在劳动立法方面,政策制定者没有看到中小企业解决了75%的就业问题,而把中小企业看作劳资关系紧张的源泉。在税赋方面,中小企业的负担没有减轻,反而是在不断加重。在金融政策方面,中小企业常常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牺牲品。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历来都是困难的,一旦宏观调控,这个板子又是首当其冲地落到中小企业的身上。国际金融危机,实体经济急转直下,这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我们列举的中小企业四大困难中,三条都有政府政策的因素。中小企业大批倒闭,更多劳动力失去收入,长此以往,全社会的消费能力将进一步下降。

所以,我们希望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出台好的政策,让中国经济重新充满活力,让中小企业放心,人民收入不断提高。能在这样一个艰难阶段走出一条新路子,将使得中国经济不但能更快度过当前危机,还能再持续高速发展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