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

汪晖

2006年

《天涯》 第1期

摘要:2004年7月26日凌晨,位于扬州南城的江苏通裕纺织集团公司上千职工卷入了罢工、请愿运动,导致328国道受堵、市政府大门遭冲击、南下客车停运、工厂停产十天的重大事件。随着改制的完成,一千多名骨干员工的被迫离岗,工人运动被平息了,但仍有一些工人代表继续上访,要求解决改制过程中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困难。那么,导致这一工人运动的企业改制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该厂工人群众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抱有如此之深的敌意?按照现行模式进行的国有企业改制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活力吗?通过对当地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实地考察、查阅档案和文件,综合两次调查所得的资料,我们对通裕集团的改制过程有了较为翔实的了解。笔者认为通裕集团的个案呈现了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即1990年代后以以来的国企改制经常围绕着“新自由主义”问题展开,而这一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市场经济绝非自生自发秩序,从而由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的经济不平等实际上乃是政治不平等的翻版。面对这个市场创制过程,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形成自身的政治力量,例如能够真正代表自己的利益的工会和法律代表,在改制过程中保护自身的权益。第二,私有产权的神圣化不但不能保护公有资产,也不能保护合法私有财产,恰恰相反,它所提供的无非是将少数利益集团对公共资产的剥夺合法化。第三,通过这一市场经济及其产权关系的创造而形成的所谓市民社会不可能提供任何民主的前提,原因很简单:以剥夺工人阶级的基本权利为前提的这一所谓“市民社会”只能是新型社会专制的历史基础。根据上述分析,争取社会平等和大众民主的斗争应该包含如下取向:首先,市场扩张过程所导致的经济不平等总是密切地联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的不平等,那种将平等诉求与自由诉求完全对立起来的论述方式必须加以拒绝。其次,经济的运行总是镶嵌在政治、文化和其它社会条件之中,争取市场公平竞争的条件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摆脱国家、社会和法律的调节机制。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国家退出,而是如何以民主和法制的机制阻止国家成为国内垄断和跨国垄断的保护者,构成了问题的关键环节。

This document in different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