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安全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国的粮食安全

Guo Sutian

3 août 2001

Association Culturemedia

摘要:从农业和人口上来说,中国都是一个大的国家。保证食品安全是历届政府主要关心的问题。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谷物的生产与供应的保证大体上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新中国建立,这是经济恢复时期,在此期间,战争的创伤被治愈,土地改革完成,“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得以实现。1949年,中国有5.5亿人口,粮食总产量却仅有1.1亿吨包括豆类,白薯,以下同,即人均200千克。经过三年的努力,195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48%,也超过了抗日战争前1936年的历史纪录。

第二阶段从1953年开始。国家实施计划经济,对粮食的出售和购买实行垄断政策。由于买价的上涨,买价和卖价间的差距由国家财政来补贴。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亿吨。尽管人口翻了一番,人均产量也提高到了397千克。

第三阶段开始于1985年。国家对粮食购买的垄断得到发展。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同时以国家指令下的购买和自由出售为主导的“两条道路”的体系得以实施。1991-1992年,卖价两次被大幅度上涨已使之和买价在同一水平上。这同时也为粮食卖价的自由化和国家财政补贴的减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94和1995年,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国家对粮食的买价提高了两次。1996年,粮食总产量第一次超过了5亿吨,人均产粮达到了412千克。在因为结构原因供过于求这样一个前提下,粮食的市场价格下跌,粮食的相对产量降低。为了保障农民利益,政府实施粮食购买保护价和无数量限制的政策。

第四阶段从1999年开始。这是一个重建的阶段,一方面标志着过去的供不应求向相对的供过于求的转变,另一方面标志着由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和产量的转变。1999-2000,在这连续两年里,无论是耕种面积和粮食产量,还是单位产量和人均产粮,都普遍下降。2000年,某些国家参与购买的粮食作物不再有保护价格。2001年,在某些沿海地区,指令下的购买和粮食价格被自由化。但是由于储备粮数量的重要性和有效需求的不充分,在粮食市场上没有任何价格下降的显著变化。粮食的价格很保持持续稳定,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也将继续。

This document in different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