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

2007

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以3S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户籍制度给中国城市化设置了制度障碍。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享受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城市化的制度障碍是未来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一大问题。

除此之外城市就业扩张力度不足。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劳动力供过于求和结构性短缺的双重矛盾。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指出:中国最大的不平等是城乡不平等,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许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乡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31.0%。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中国能源消耗快速增加,由此带来的污染排放和环境问题依然日趋严重。城市贫困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问题的严重性日渐突出,如果把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作为贫困人口计算,城市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由2000年的403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2205万,城市贫困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农村,而且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城市管理理念还很落后。管理者的官本位观念仍然十分盛行;政府仍习惯于监督、控制和管理,而不是为公民提供服务;政府更多地强调公民服从政府管理的义务,很少强调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并且习惯于暗箱操作,而不太愿意公开和透明。城市管理模式面临着困顿局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今后的发展思路是要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谋求城市与乡村共赢。以经济、社会、制度三条衡量标准,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但是要避免陷入三个误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消灭农村,消灭农民;和城乡一体化就是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创造和谐人居环境的区域规划观,具备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观念。正确认识城镇化问题, 不能过分强调城镇化对拉动经济的作用,不能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关注城市贫困,建立均衡的高质量的12年基础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对贫困居民和低收入居民的培训,提高贫困居民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提供经济支持;调整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降低经济适用房价格,扩大廉租房服务面,大力改善贫困居民的居住质量。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改革,通过“政府再造”来提升政府能力。对政府治理理念、原则、结构、行为等进行系统革命,建立以结果和服务为导向、以公众为顾客的新型政府治理理念。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NGO)并改革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

This document in different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