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信用缺失原因的系统分析与治理模式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食品安全信用缺失原因的系统分析与治理模式

Authors: 刘华楠;宋春祥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市科技局)

Date: 2006年第7期

Published by 《经济与管理研究》,pp. 73-76

Abstract:

一、食品安全信用缺失的原因

食品安全信用缺失就是指食品不安全的普遍存在。我国食品安全信用缺失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其原因具有系统层次性,包括表层原因、中层原因和深层原因。

表层原因基本上就是各类文献中所分析的那些具体因素。概括地说,我国食品供给链基本上依靠“小、散、低”(小规模、空间分散、科技含量低)的供给载体,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与信用治理难度。生产者主要是数以亿计的小农户,他们对环境污染、食源性疾病等问题无力抵抗,也缺乏检测手段来探测产品的安全性,只能无可奈何地将不安全的产品转嫁给消费者。食品加工业以小规模食品企业、“三无”(无执照、无标准、无安全设施)小厂和小作坊为主,绝大部分是农民办的乡镇企业。它们的产品具备“三高”和“三低”的特征,即农药和化肥残留程度高,食品加工过程中被污染程度高,有害添加剂比例高;质量安全标准低,生产集中化程度低,总体监管水平低。从食品物流看,我国食品物流运输十分落后,基本依靠传统的、分散的、低水平的物流方式。从食品销售看,主要依托城乡农贸集市和街边摊点,既无市场准入标准,有没有质量检测,流动性还很强。

中层原因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的表现,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出现的短期行为。上述特征的食品供给载体带有市场经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特征,是剩余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并走向市场的产物。他们拥有劳动力但缺乏资本、技术和设备,风险很大,不存在长期利益,短期行为严重,在眼前利益驱动下,用劣质产品来降低成本,赚取超常利润就成为他们的选择。

深层的原因在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食品安全信用缺失的根源主要是“三农”问题的负面反映。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农业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仍然扩大,使一部分农民在致富过程中出现心态浮躁与失衡。食品安全信用缺乏正是社会中这种不和谐的集中表现。

二、建立信用制度,治理食品安全信用缺失

各类型食品企业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下,实现了产业链的整合和食品供给载体的联合,有利于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管理。食品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要依靠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需要构建企业的信用体系,其中组织化又是构成信用的基础因此,作者提出以食品产业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经营为基础,建立以个人信用和联合征信系统(“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相结合的信用制度,将单个食品供给者置于联合征信约束之下。政府主要通过管好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联合征信系统来管好个体生产经营者。每个经营者必须从数与某一经营的行业协会或产业化龙头才能得到许可经营,这样就可以改变散乱无序的现状。从目前国内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看,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上的联合征信系统主要有四种模式,即行业或专业技术协会主导下的联合征信系统、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社主导的征信系统、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征信系统以及超市带动生产基地的征信系统。

This document in different languages

Page trans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