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欧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打印

中欧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文/詹庆明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城市问题学者和普通市民,詹庆明教授在欧洲多个国家及城市生活和学习累计达5年多,对中国和欧洲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本文将从多个视角对欧洲城镇发展和建设情况进行观察、思考及讨论,以期对我国城镇化、城镇发展与管理提供一些思路、启发和借鉴。

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中心营造

除了若干大都市如伦敦、巴黎、柏林,欧洲城市相对中国城市而言规模较小,也更便于管理。欧洲人有引以为傲的文明史和城市发展史,以及所产生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强烈,因此,欧洲城市的中心都保存了较完整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址。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既重视物资形态的保护,也重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这样也形成欧洲城市中心的传统风情和活着的历史画卷,对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历史文化素材和休闲度假服务,如伦敦街边的小酒店、巴黎左岸的咖啡店、罗马小巷的面馆、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鲜花店等所展示出来的欧洲都市风情。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和营造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风情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北京的胡同市井文化、上海豫园老城、武汉昙华林老街、福州三坊七巷、黄山屯溪老街、桂林阳朔西街等都是很好的案例。我们也很遗憾地看到我国许多城市受商业利益和市场规律的驱使对城市历史街区采取大拆大建的做法,既破坏了传统街区的布局也铲除了原有的文化氛围和传统生活方式,而开发出来的却是千城一面的商城、写字楼。生活节奏被加快、人变渺小、生活气息淡化、文化传统丧失、吸引力下降,使得我们反思。

城市边缘区与田园风光

相对于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通常蔓延几公里的城乡结合部,欧洲城市边缘则要清晰得多,通常只隔一条小路或一道单薄的篱笆墙。许多居住在都市里的欧洲人还很向往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洲的富人和有条件的中产阶级喜欢居住在接近田园风光、靠近水边和森林的城市边缘区,而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往往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工薪阶层及低收入人群。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有钱人竞相到城市中心置业,而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大量工薪阶层和低收入群体被安置到服务设施不足、出行不便的城市边缘或城乡结合部。深受欧洲人青睐的城市边缘区和城乡结合部在我国往往成了城市功能不全、环境较恶劣、治安不良、居住条件较差的地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思考。

住房问题与社会保障

住房问题在欧洲通常被当成社会问题来对待,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责任、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欧洲各国政府都发布了社会住房政策和相关法规,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对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或住房补贴,形式上也是多样性的,有提供简易安置住房、直接给房地产公司的低收入家庭的租房补贴、支持老年公寓建设,还有的社会住房具有多种人性化的社会职能,如政府资助建设的社会住房楼下安排老人居住,方便老人进出,而楼上房间以较低廉的租金出租给年轻人居住,同时要求居住在楼上年轻人尽照顾楼下老人的义务。反观我国的住房问题,走过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分房(通常意味着短缺)、住房制度改革前期的推向市场让居民买房、再到近几年提出的政策房,如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发展历程。住房制度改革和住宅市场化形成了庞大的房地产产业、大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主要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相对与欧洲还处于探索阶段,应该充分借鉴欧洲各国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交通出行与公交优先

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是个全球性问题,在通过公交优先的政策来缓解交通拥堵方面,许多欧洲城市有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如德国城市的郊区火车(S-Bahn)和巴黎的郊区火车(RER)对减少小汽车出行、改善大都市的拥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总人口60万左右的阿姆斯特丹,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环城有许多火车站接纳跨城通勤人口、市内建有地铁、有轨电车、加长公交车、普通公交车等完备的公交网络,各种公交线路组成便捷的公众出行网络,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换乘,即使换乘其他公交方式也不需要重新购票。公交车票全荷兰通用,预先售出的条带式公交车票,乘客自己根据出行需跨越的交通分区的多少在上车时在打卡机上扣除,一次性多买车票还有优惠,而且不会过期。许多城市还专门设置了公交专用道,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公交车的行驶速度明显高于私家车。由于有公交专用道的保障,荷兰公交车非常准时,一般情况下误差在1-2分钟内,一些城市的公交车司机甚至配备了秘密武器:能变换路口红绿灯的遥控器,真正体现了公交优先。许多欧洲城市还出台了不少人性化措施来减少城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如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在轻轨车站设置大型停车场和超市,供附近居民使用,附近居民驾车到停车场付停车费时还可获赠与车上人数相同的往返市中心和该轻轨站的轻轨车票,为需要到市中心购物的居民提供免费公交接驳,大大减少了驾车进入市中心的需求,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居民在市中心购物后乘轻轨回来,在超市补充生活必需品后再驾车回到附近的家中,使需要驾车的路程大大压缩了。许多城市也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接口处设置了P+R(停放私家车+换乘公交车)的停车场,并提供停车场到市中心的免费公交接驳服务,既可以起到缓解市中心的交通拥堵的作用,也比较低碳,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欧洲人的环保和健身意识很强,这也反映在广泛使用自行车上,荷兰和丹麦的人均自行车拥有量接近2辆,通常一辆自行车用于上下班,另外一辆山地车用于休闲和健身运动。这两个国家在硬件设施上都设置了自行车专用道,在交叉路口处理上也体现了自行车和行人优先,即需要立体交叉时,让自行车和行人水平通过,而让机动车下穿或高架通过。相应的照顾也体现在交通规则上:在通过路口环形转盘时机动车要让自行车先走,在居住小区及重要步行区域行人和自行车也优先于机动车。机动车驾驶员也很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礼让相对弱势的道路使用者,如行人和骑车人,体现了市民的文明程度,这方面也值得国人反思。

其他交通动态还包括悄然出现在巴黎街头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看到的无人值守但可通过手机获得车钥匙密码的公共自行车,这些都反映了欧洲人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和对低碳出行的探索。总之,欧洲在历史文化保护、人居环境建设、低碳出行、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都值得我国同行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的做法和案例也可以直接采用和引进,使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更顺畅更绿色更低碳。在学习借鉴欧洲经验时也不要忘了一项重要前提:人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文明素质的提升。

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