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3a - "10+10"材料
Paper 1
Title: 《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Author: 范方志、张立军
Source: 《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 pp. 36-48
Abstract:
一、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的理论分析
1、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根据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发表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的结论, 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人的增加, 消费结构的提升, 会带动产业结构和其他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 促进经济发展。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变动起因于消费结构的变动。
2、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在结构转变进程中, 新兴部门生产同样产品需要的过程更加复杂, 生产同样产品需要的投资更多, 则新兴部门投资率会增加, 传统部门投资率会降低。(2)在结构转变进程中, 由于资本存量从传统部门流入新兴部门,则会出现传统部门投资等量减少, 新兴部门投资等量增加。(3)由于新兴产业一般是主导产业, 更有可能发展为支柱产业, 这些产业部门投资的增加会带来比传统部门更大比例的产值的增加。
3、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构转变过程中, 整个金融部门的金融资本存量增加值高于整个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存量增加值, 金融部门会出现高于经济增长的加速增长, 金融深化程度会加快。
二、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转变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回归分析各地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如下结论:
(1)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结构转变或者说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促进金融结构的转变和经济的增长。
(2)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为何差距巨大, 主要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由此导致各地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差异。
三、促进中国各地区金融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1、从总体来看,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实现东、中、西部经济的互动。
3、各地区要建立健全金融体系, 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发展服务体系, 为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
4、针对中西部地区比较原始和松散的金融活动和形式, 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应当采取比较宽松的调控和监管政策, 如实行不十分严格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和比较自由的利率政策、扶植合作金融的发展、允许民间直接借贷的存在等。
5、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 强化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融资投入。
6、配合各地区的发展, 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
7、尽快建立各地区风险投资体系, 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 (end)
Paper 2
Title: 《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Author: 林毅夫、姜烨
Source: 《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pp. 7-22
Abstract:
一、分析框架及待检验假说
1、基本分析框架来自于林毅夫所提出的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将金融结构定义为:不同金融制度安排参与经济金融活动的相对规模。该理论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在于动员资金和配置资金。此外,与上述经济金融活动相伴随,经济主体还会对金融体系产生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以及信息生产等从属功能的需求。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来提供或实现上述金融功能和服务。在金融体系的两个核心功能中,配置资金的功能是最为基本的功能。
2、在中国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中,银行的间接融资安排是最为主要的制度安排,在经济金融活动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因此,本文着重考察中国的银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由于中国仍然是一个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是中国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功能时的比较优势:(1)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单位资金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2)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信息成本比较高;(3)大银行由于资金庞大而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它们往往会忽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就很难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很难解决存在于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大银行倾向于较少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由此可见,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相比,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功能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4、提出如下假说:(1)经济结构和银行业结构的匹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2)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地影响,承担赶超任务越重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3)银行业集中度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反之,银行业集中度越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二、实证分析及结论
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发展战略、银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后,发展战略对比较优势的偏离程度、银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业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地影响;赶超程度越小,银行业结构越分散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大型企业比重越高的地区,银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非国有企业比重越高的地区,银行集中度的降低,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可见,这些结果有效地支持了前面所提出的假说。
三、政策含义
由于中国现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最优经济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导,而中小银行能够更有效地为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功能和服务,因此,与最优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金融结构应该是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逐渐将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调整为以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 (end)
Paper 3
Title: 《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
Author: 蔡经艳、阎庆民
Source: 《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pp. 79-84
Abstract:
一、我国各行业成长性市场定价
1、实证分析表明市场所认同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前五位行业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器材制造业。市场认为最不具成长性的五个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塑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市场对于不同行业未来成长能力的定价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同时政府对于不同的行业所给与的非市场化扶持力度也明显不同。
2、对于高成长性的行业,行业通过自身的成长性吸引投资的能力很强时,国家的非市场化融资行业明显减少,那么此行业更大程度上在依靠市场的力量吸引投资。当衰退行业已无法通过市场吸引投资时,国家的非市场化融资行业明显加剧。
3、20世纪90年代,低成长行业的资本流动中,非市场因素起着更大的作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资本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扶持落后行业的非市场化行业。其结果是我国工业产业中高成长行业无法有效成长为主导产业,而低成长行业依然在衰落亏损中徘徊,导致整体工业的竞争力减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股票市场中资本流动两者间关系
1、实证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波动与行业成长性无关。产业结构调整中,有些行业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大,有些行业却快速萎缩。9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各行业成长性的此消彼长并未在资产定价中和股指的波动中得到体现。因此,文章推论我国最具经济优势的行业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有效的识别和发展,资本市场中资本的流动并非以价值最大化为动力,我国股市的资本配置水平是很低的。
2、实证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波动与政府对行业的非市场化扶持力度显蓍正相关。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并不能增强我国的工业竞争力。而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政府应从大部分行业中撤出,降低“保护”,引入竞争,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
三、兼论我国的股指设计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股指构成中样本公司的选择从行业成长性来说并不具有代表性,即样本公司并未体现其所在行业的成长性。因此,股指中样本公司的选择与调整应以实体经济中产业政策的调整、产业升级的动态趋势为导向,即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未来走势来决定股指明中样本公司的组成。
四、结论
1、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场对于各个工业行业的成长能力定价是存在显蓍差异的,同时政府对不同行业所给予的非市场化扶持力度也明显不同。
2、20世纪9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各行业成长性的此消彼长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体现,或者说并未在资产定价中和股指的波动中得到体现。从中可见我国最具经济优势的行业并未在资本市场中得到有效的识别和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低成长行业的资本流动中,非市场因素在起着更大的作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资本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扶持落后行业的非市场化行业。其结果是我国工业产业中高成长行业无法有效继续成长,而低成长行业依然在衰落亏损中徘徊,进而导致整体工业的竞争力减弱。 (end)
Paper 4
Title: 《产业结构调整对银行业风险的影响》
Author: 唐岫立、熊利平
Source: 《中国金融》,2007年第23期, pp. 55-57
Abstract: 一、调控行业信贷情况总体较好
1、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主动调整和完善信贷政策。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组织架构、信贷政策、风险管理技术和专业人员配备等多方面加强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落实产业政策要求。
2、调控行业信贷投放保持增长,目前贷款质量优于平均水平。调控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总体较好,主要得益于现阶段这些行业的效益较好,究其原因,一是能源、资源性产品市场需求强劲,推动价格持续上涨;二是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国内外市场价差较大;三是电价在高耗能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小,并且相当数量的高耗电企业都有自备电厂。
3、目前已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涉及银行贷款较少。究其原因,一是小火电、小煤矿等“五小”企业,多数产品质量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薄弱、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难以具备贷款资格;二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大企业;三是中小银行在信贷投放对象的选择上,偏好有较大信贷规模的企业。
4、银行信贷资金有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企业实施技改和环保搬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为银行机构带来广阔的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的空间。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效果逐步凸显。企业通过技改,降低能耗水平,节约生产成本,增强盈利能力,大大提升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也鼓舞着银行机构加大对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环保降耗达标成为银行授信的必备条件。
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产业风险开始由大银行转向中小银行;
2、行业技术评价标准不断严格,被列入调控范围的行业、企业和项目不断增加,银行先期进入的贷款风险将不断显现;
3、多数调控企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需求下降、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企业资金趋紧;
4、资源型地区银行贷款的行业、客户集中性风险突出;
5、政策执行层面上的“一刀切”现象明显;
6、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惩罚措施不力是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1、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大力推进市场化约束机制的建立;二是进一步细化产业政策相关的技术标准,兼顾中微观主体的差异性;三是加强调控政策的后评价,科学把握调控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
2、商业银行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加强行业信用风险管理。一是不断强化政策风险意识;二是提高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信贷准入门槛;三是及时掌握调控行业贷款风险状况,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
3、加强监管,强化外资银行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针对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注册成立法人银行的情况,不断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指标体系,使中、外资银行的监管标准逐步趋向统一。当前尤其是要强化外资银行在贷款审批和发放过程中的节能和环保责任,从而在提升外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同时,防止外资企业将一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低附加值的产业向我国转移。 (end)
Paper 5
Title: 《产业结构调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影响的考量》
Author: 李棣
Source: 《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pp. 55-57
Abstract:
一、产业政策调整对银行业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随着行业调控政策的出台实施, 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认识到宏观调控政策是国家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银行的信贷政策只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才能有效控制潜在的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2、从长期来看, 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与银行的商业利益相吻合;
3、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技术改造领域也需要筹集大量资金, 可以拓展银行业信贷投放领域, 企业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降低能耗、节约成本、增强盈利能力, 从而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给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资产安全带来不确定性
1、从目前看,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相当多的企业未达到国家产业准入标准, 未来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会比较大, 使得贷款质量变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落实, 会加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进一步向大客户、大项目集中的趋势。同时在节能减排调控压力下, 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有可能进一步缩小, “贷长贷大” 问题会愈发突出, 给银行客户结构调整带来压力;
3、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随着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步伐进一步加快,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企业的信贷风险明显增加;
4、大银行的信贷资金将逐步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收缩和退出,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急需大量资金, 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拓展市场和获取较大的利润, 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行业企业。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资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相对落后于大银行, 抵御风险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很大局限性, 其信贷风险大大增加;
5、为了遏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旺盛的出口势头, 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国家同时实行了限制扩大产能, 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实施力度等调控政策, 这些政策措施直接增加了企业成本, 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甚至部分企业难以生存将被迫退出市场, 这会对企业贷款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 也将增大银行的授信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对宏观调控影响的措施
1、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本机构客户所在的主要行业及其特点, 制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授信政策和操作细则;
2、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监测, 合理调整信贷投量、投向, 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3、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准入标准, 集中贷款审批权限, 强化贷后管理, 并应努力寻求多种方式缓释风险;
4、银行业金融机构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 多方收集企业信息, 拓展银行间不同层面的信息交流渠道, 扩充现有信息来源, 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集团客户及关联企业的风险监测,研究解决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不良贷款的保全和处置问题;
5、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