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媒体启动仪式(北京站)成功举行&嘉宾观点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媒体启动仪式(北京站)成功举行&嘉宾观点

打印

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媒体启动仪式(北京站)成功举行&嘉宾观点

由中欧社会论坛与腾讯网联合举办的“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媒体启动仪式(北京站)”于2014年4月29日在京顺利召开,来自各主办方、协办方、合作媒体的代表共30与人应邀参与。这正式拉开了2014年12月初在巴黎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 反思发展模式 共建公民伦理》中欧对话会议暨中欧社会论坛第四届大会(简称“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帷幕,是“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全年活动的开端。

小编精选了一些嘉宾的精彩观点与大家分享:

陈彦(中欧社会论坛执行主席):人类在战胜自然、毁坏自然之后,剩下的唯一天敌乃是人类自我。人类能否成功消解气候变暖的灾难的关键即是人类能否战胜自身。气候变化考验人类集体意志,人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为应对气候变暖已经开始了历史壮举,但是壮举能否成功还是未定之数。我们今天的活动希望调动中欧民间社会力量为这一创举贡献力量,打造世界生命共同体的全球化。

贝家宝(Thierry BERTHELOT)(法国驻华使馆政务参赞):中国是在国家层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来应对气候变化,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法国将与中国一起,并团结整个国际社会来拯救我们共同的地球。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也是一个机遇,因为低碳经济将会带来更多、更有意义的就业机会、更加幸福健康的生活以及更加紧密的社会联系。法国希望抓住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机会,与利益相关者达成一个有雄心的、广泛的气候协议,因此我们非常欢迎中欧社会论坛的“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及其他城市举行。

陈越光先生(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我们面对另一种全球化,比市场的全球化、比资本全球化更加触目惊心,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危机、挑战和灾害已经全球化了。在这种全球化面前,我们唯一可以区分的只有人类持续生存的愿望和人类生存面对的威胁。在人类自我拯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是行动者之一,这就是我们责任的来源。表达害怕就是责任,在表达中寻求共识就是责任,在共识中坚持行动就是责任,我们的参与者能不能坚守公民伦理责任这就是挑战。

白皙(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环境与卫生部副部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直在做环保与卫生方面的工作,如“保护母亲河”行动和“大学生激励”行动,后者旨在为大学生社团的环保创新型项目提供支持。

黄浩明先生(民促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建立低碳家庭、低碳社区和低碳企业,然而,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参与到国家现代治理。公民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体系中:法律层面,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行动层面,发挥NGO的监督优势;国际层面,参与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务中过去。

施龙(Patrick Schroeder)(欧盟欧亚可持续发展项目(SWITCH-Asia Programme)资深专家):欧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目标是推动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从消费者角度看气候变化是不一样的角度,我们关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排放。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 “反思发展模式”是对国家、企业来讲的,“共建公民伦理”是对社会公众来讲。我们想继续在公众推动方面做些工作,我们提出“政府、 媒体、NGO、企业和工作”五位一体的行动战略,这五个要素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才能使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节能减排的工作做得更好。

李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在不同文化中是否用法律刑事制裁的功能引导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可能会有不同见解和选择,这便突出了法的文化维度。当我们在构建全球伦理时,跨文化的差异如何来进行弥合,如何寻找一个能够被不同文化所共同接受的最低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上允许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不同人在自己需要的环境里进行调整和调解,是需要进行对话的。

赖丹妮(中欧社会论坛北京办公室主任):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目标之一是提高中欧双方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各媒体的介入产生的传播效果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贾佳(腾讯微博《大家》栏目总监):面对人类共同的气候灾难,腾讯网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新兴媒体,有责任为全球气候协议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次合作中,腾讯网将利用腾讯微博、微视两款社交型媒体,通过全方位深入细致的策划,汇集社会力量,集思广益,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思路和具体行动。

何晶茹(人民网社区部主任):人民网自2007年就开始和中欧社会论坛合作。今年,强国论坛和中欧社会论坛再度进行深入合作,希望能够从中欧对话的系列访谈、“我有问题问欧洲系列,我有问题问中国”互动以及大学生绿色环保公益项目合作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全面跟踪报道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呼吁国际社会联合共济,为共同寻找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做出努力。

蒋阿简先生(城市中国网副总编辑):2007年我参加了第二届中欧社会论坛,论坛高质量的成果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多推进,论坛下面嘉宾与嘉宾之间有很多高质量的交流。我建议媒体伙伴更深入到小组讨论里,更多地报道出真知灼见。

齐林泉先生(《中国教育报》主编):《中国教育报》分三个层次参与此次会议:一是引导层次,宣传和普及环保;二是调查层次,了解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是呼吁和提倡的层次,动员中小学生通过参与“美丽中国, 美丽地球”绘画大赛,关注环保问题。

徐楠(《中外对话》中国办公室副总编):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时,观察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识、分歧、思维,时机很关键,责任很重大,因为世界格局面临重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欧洲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在世界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互动。

赵雅楠(凤凰网《众议院》编导):凤凰网将通过三个方面与中欧社会论坛进行合作:第一是专题网页,依托凤凰纵议院深度内容和高端网友资源搭建“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专题网页”。第二是通过视频,凤凰纵议院视是凤凰网一款高层的访谈节目,我们会依托优质的访谈栏目、纵议院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组织嘉宾和高层领导就特定议题展开深入对谈。第三是案例库,凤凰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专题网页上集中呈现低碳案例、城市案例、NGO案例、企业案例、校园案例等,形成对气候变化转型与发展、公民伦理等领域有参考价值的案例库。

郭虹宇(创绿中心气候与金融政研部气候传播项目专员):创绿中心关注气候谈判;会针对气候变化和金融进行报道研究,发布解读文章;同时,注重多元对话,为各界人士的对话提供对话空间。

苏智(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品牌发展总监):中国青年应对变化行动网络一方面在校园开展高校节能项目;另一方面,创建和搭建为中国青年人和世界青年人交流的平台;同时,做大量的关于气候和节能低碳的传播工作。

于卿婵女士(全球环境研究所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协调):全球环境研究所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低碳政策的研究和实践,我们非常注重国际合作。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开始,每年都会参加会议,而且在每次会议上会举办自己的一个主题边会,一方面介绍我们自己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工作,同时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能跟更多机构开展合作。

王磊(全球环境研究所对外联络官员):大众媒体应该怎么样宣传气候变化、贡献于气候变化?我认为与NGO的合作上,可以深入跟踪NGO的工作,不是泛泛地参加一些会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腾讯网“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专题网页”。也可关注中欧社会论坛官方网站和《中欧社会论坛信息报》。

------

中欧社会论坛是2005年于巴黎创立的非政府组织,是中国和欧洲社会间的共同思想空间和对话平台。秉持“对话-理解-行动-建议”的真诚愿望,中欧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人士在此聚集,讨论双方共同面对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及新型治理模式,以期携手应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面临的环境与生存的双重挑战。

2014年12月初,中欧社会论坛将在巴黎举行《应对气候变化 反思发展模式 共建公民伦理》中欧对话会议暨中欧社会论坛第四届大会。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平台(微信号:CEForum),跟进最新动态,关注即是参与!

同一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