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欧交流与对话,上海,2012年3月23日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城市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欧交流与对话,上海,2012年3月23日

打印

城市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欧交流与对话,上海,2012年3月23日

图为参会人员合影

可持续城市的概念何时出现,从何而来;欧洲新城镇是如何发展的;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有哪些策略;礼失求诸野——重返自然之道;上海周边新城的发展;可持续视野下的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人行道公共空间与社区建设;上海城市面临的安全问题,有哪些对策;上海人口空间移动与公共住房建设;城市规划中的公共生活;居民在城市治理中的角色;高密度城市如何可持续地发展,如何重建城市;绿色建筑……

3月23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中欧参会人围绕“城市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内容丰富、议题广泛。这次圆桌研讨会由中欧社会论坛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是中欧社会论坛T41a小组、T41b小组、T41d小组、T41e小组和 T46c小组的持续对话活动。16名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学者、社会学家和编辑参与讨论,交流思想。

八个多小时的研讨开启了2012年中欧社会论坛城市主题组之间继续深入合作的大门。中国被认为是极富活力的城市化发展实验室,而欧洲则是后城市化的经验之源。会议结束之时,与会代表就联合出版以“可持续城市”为主题的书达成了一致。

参与对话的小组:
T41a-城市生态小区及可持续设计和治理
T41b-老城保护与更新
T41d-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
T41e-城市、交通、能源
T46c-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的角色

“地球环境的未来与我们如何管理城市、城镇和村庄息息相关。……自然环境和人类住所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众所周知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良好的环境治理离不开良好的城市治理,反之亦然。”
-安娜•蒂贝琼卡(Anna KajumuloTibaijuka), 联合国人居署前执行主任

朱利安•沃斯勒(Julien Woessner)
建筑师,瑞士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项目官员,T41a小组欧方组长

“在欧洲城市化进程中有两个关键要素:1933年《雅典宪章》和1994年《奥尔堡宪章》。在这60年间,欧洲城市经历了密集式的发展。60年后,欧洲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竟然完全逆转,回归到了1933年以前秉持的一些理念。

有趣的是,欧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是缘于学术界,而是政界。

半个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中,欧洲走了很多弯路,但也有不少值得分享的经验。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极富活力的当代城市发展的实验室,我们期待中国能找到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和欧洲都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城市,因此建设可持续城市是中欧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

帕斯卡琳•加柏莉(Pascaline Gaborit)
欧洲新镇平台主任, T41a小组欧方组长

“欧洲新城镇的发展始于二战之后,当时欧洲的城市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人口迅速增加,主要大都市市区交通出现阻塞。新城镇发展的目的是平衡区域发展。

新城镇面临的挑战包括:缺乏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密度低、无中心、缺乏社区意识、建筑不够协调统一、需要更新、人口老龄化、社会排斥等。

优先事项: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社会凝聚力。

可持续发展的温床:花园城市的影响、交通、社区以及环境政策。”

潘海啸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T41e小组中方组长

“1.空间规划中土地使用和城市交通,应遵循5D模式:

POD>BOD>TOD>XOD>COD

即:行人>自行车>轨道交通>市容/形象工程>汽车

2.城镇体系的规划要以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引导,才能有效降低交通能耗。

3.未来中国可持续低碳城市的结构一定是建立在骨干公交联络的、自行车友好的城市框架下的,放弃自行车就是放弃未来。

4.信息和现代通信是保证城市有效运转和城市灵便性重要的技术资源。

5.城市结构形态的构建从中心地理论转向网络嵌套的理论,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相结合。

6.开发强度取决于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是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章仁彪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
T41d小组中方组长

“城乡规划中的‘空间正义’问题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地理自然资源(土地、景观等)与社会空间资源(教育、医卫等):共享还是隔离?城乡二元到全民社保;城市拆动迁与居住权,乡村的土地流转、‘集村并镇’;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含非物质遗产)保护,居民的居住、迁徙自由何以保障?

何谓空间正义?如何实现空间正义?在物理-地理空间上:要超越技术中心,回归以人为本;在经济-社会空间上:扬弃消费主义,实现可续发展;在文化-心理空间上:化解文化休克,共建和谐社会。”

“我们至少已经全面城市化六百年了!我们的乡村根本不是无序的简单的农舍,我们的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它其实都是小城市来的,我们早就城市化了,只不过不是以今天这种现代性的异化扭曲的方式的城市化,它是一个跟自然更和谐的城市化的状态。这些,是中国未来的老师。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的未来的话,应该回头看一下我们乡村的状态,尤其是我们传统乡村的状态。” - 王澍,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获得者,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公民

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
美国康奈尔大学景观建筑学系教授,著名城市设计者,环境规划师,景观建筑师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教育、研究和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跨学科的合作也必不可少。

我们与当地居民一起工作,并在现场设立办公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和文化遗产。

一个城市需要街道、广场和公园的有机结合,也需要高品质地建造每一处地方,并使各处地方建立并保持良好的联系。”

哈利•邓•哈托格(Harry den Hartog)
设计师,研究员,《城市语言-城市和农村的研究》主编

“主题城镇是吸引居民的一种尝试。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迹象,也是恢复社会和政治常态的第一小步。很显然,命令人们在指定时间内搬迁的做法已不再奏效。人们希望被城镇的魅力所吸引,进而搬迁。”

勒米•费朗(Remi Ferrand)
城市规划师,工程师,建筑师

“有时候,处在城市边缘比在市中心更具优势。有效利用城市边缘土地的三个目标是:保持绿化带的相互联系与连续性;不能把空间简单地理解为空地;要注重边缘区域的特征。”

陈汉云(Edwin Chan)
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

黄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随着城市的扩张,合理的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的影响,中国城市的居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

从2006年开始,中国私有住房率已经远比德国、英国和美国要高,中国房地产里公共住房只占了不到20%。”

张俊
同济大学城市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行道作为独特的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它在城市规划中却不被重视。首先,很多家庭不可能享有太多的公共空间和绿化空间,所以我们必须要提供更大的公共空间让大家进行交流。其次,让大家到公共空间来构成了一个社会联系,增加了社会交往。所以,如果我们在规划的时候能更加考虑这种需求,也许可以构建一种新的社区和居住模式。”

“人行道上存在着自助、互助、传授和拯救的非正式组织。”

- 米切尔•杜尼叶(Mitchell Duneier),美国社会学家

“街道具有社区性和私密性,通过街道外部空间内部化设计来提升居民的社区责任感。”

- 芦原义信,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伍江
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

“中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土地资源的限制。过去30年以来,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把重点放在如何节约土地上,但在发展中依旧出现很多与土地使用相关的问题。从学术意义上讲,土地使用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而在中国往往是先进行土地使用规划再开始城市规划。中欧社会论坛组织的这类民间对话与交流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因为我们正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开始思考新的价值观。”

王震国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教,《上海城市管理》总编

“城市管理在城市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好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在中国,城市管理行政化的味道很浓,而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过度福利化味道很浓。事实证明,这两者似乎都不可成功。

我们在考虑城市管理未来走向的时候就提出了下面这个结论,作为一种范式化的公共服务应更好地回归基于平等、公正、科学和法理的公共理性。应重塑包括政府、市场,乃至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方参与、多元协调的体制。应构建可持续视野下的城市管理市场化更为适合的长效运作机制。”

乔延军
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上海的城市运行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轨道交通的安全,大型交通枢纽的安全,高层建筑带来的安全隐患,玻璃幕墙的安全问题,以及是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运输问题。

针对上面这些危险,我提出几方面的应对建议。第一个建议是预防为先,源头控制。第二点对策是要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应急预案。第三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加强科学的防范。第四点要特别强调社会的参与,安全靠大家。”

林东
优思美地(北京)国际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规划师,
T41a小组中方组长

“21世纪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8%)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9.2%)。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超50% 。但是,中国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生态城’。

生态城是一种不耗竭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和不破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前提下,为人类居住者提供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城市。生态城的规划师和设计师在规划中的十项要领:可持续的文化;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水资源管理;景观和自然;土地和修复;绿色交通;社区建设;材料使用;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规划师既要向西方人学习,也要向中国的古人学习。”

上海,图片:Ronghua

陈硕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点问题是我们太注重于城市空间的规划,许多的大城市都希望变成国际性的大城市,许多的中小城市都希望变成全国性的大城市。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基本上都根据这一标准,没有根据自己的城市和文化进行规划。

作为规划专业的人员,我认为不能单纯地做空间规划,需要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建筑学多个门类的知识才能做好规划。因为只有从人文、经济、社会多方面进行研究才能够找到区域发展的最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1)城市规划要使城市具有可持续的、长期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2)在规划中城市能够实现包容性增长,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能获得平等的机会;(3)从空间上实现城市的绿色、生态和低碳发展。”

彭勃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多方参与和合作是中国城市更新中关键的制度安排:政府应该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企业应该注重私人投资并承担经济风险,非政府组织要调整城市发展战略,而社区居民应提供更多的政策建议和评估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