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2013),2013年11月16-19日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2013),2013年11月16-19日

打印

《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2013),2013年11月16-19日

2013年11月16至19日,由中欧社会论坛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广州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共同发起的以“中欧对话和可持续城市建设”为主题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在广州富力君悦大酒店举行。此次论坛得到了欧盟能源总司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和欧盟方面的政府高层、城市管理者、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组织代表共200余人出席。

这是继2012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签署《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以来,首次由民间力量主导,邀请中欧城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者共同参与的平等对话,是所有肩负中国城镇化转型责任者的一次头脑风暴。

16日,中欧嘉宾考察了“深圳大浪青工‘第三个8小时’”社会建设实践案例,切实地了解了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社会管理方面的挑战,以及各方在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方面做出的尝试与探索。17-18日,中欧与会代表围绕

“城市设计、融资及模式创新”、“城市与可持续社会”、“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模式的演变及培训和传播”、“区域发展与区域合作”五个主题论坛展开了交流和探讨。论坛在19日上午进行的总结大会中落下帷幕,中欧方小组长分别对各自小组做总结发言。

开幕式发言精选

格哈德•斯塔尔,欧盟地区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和欧盟的今后发展对地球的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很显然,当前经济模式产生的社会消费模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着我们的地球。欧洲如何继续发展其经济模式?中国如何进一步开拓经济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为此,欧盟制定了能源战略政策,确定了以智能、绿色城市为目标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制定了相同的政策方向,其未来发展目标是减少能源的消耗,增加生物能源,并为减排和减少贫困做进一步努力。中国和欧盟在朝同一个方向发展。

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我们无疑需要所有城市和地区的参与。至少在欧盟层面,我可以说,所有的城市和地区合作伙伴都已经行动起来。因此,为了一个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为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取得进展,我们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这一进程之中。

李秉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高地消耗了自然资源、能源,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环境等。希望中欧嘉宾能借此机会探讨在城市化中如何应对环境和自然资源消耗的挑战,如何共同探索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颜俊,君泽君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

城镇化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主体众多、涉及领域广泛。从思想理念、规划设计,到投资建设、运营服务,从产业引入、社区形成,到公共管理、社会治理,城镇化过程的每一步都涉及到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这些合作都建立在一定的政策、法律制度框架之下,并需要将各种合作关系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固定下来,因此,就有了律师的参与。君泽君律师事务所一直在城镇化过程中扮演制度、模式与架构的设计者和参与各方合作成果的集成商两个角色,因此,也深深介入到每一个城镇化项目的始终。

陈彦,中欧社会论坛执行主席: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是城市主导的世纪,是城市扫荡农村的世纪。今天中国城市化加速,正在快步加入世界城市化的大潮。然而,从欧洲所看,今天的世界正处于又一个时代的拐点。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寻求能源、生态的转型、转变发展模式不仅已经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更是需要尽快成为人类发展、建设的基本理念。人类能否成功解决自己后代的生存繁衍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对于我们时代所提出这些基本问题,中欧社会还远远没有共识。因此,中欧关于城镇化对话和合作就具有了至关重要的意义。

杰拉尔•马宁,欧洲能源城市执行主任:

1. 除彼此差异,在各大洲或各个国家之间,城市和城市化的行动者都需要拥有共同的主题和目标。作为一个地方政府的能源网络,欧洲能源城市提出了如下口号:为了所有人拥有高品质生活的低能耗城市。2. 横向交流是绝对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行动能力。城市和地方层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包括经验、知识、成功和失败的各个方面,这些基于实践的经验与知识在其他任何决策层面都是不存在的。3. 我们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和习惯,以建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我们围绕如下五个战略轴心提出了城镇能源转型30条建议:加强地方政府的行动能力;了解区域资源及其流动状况;重新思考财政问题,尤其是地方层面的方式;发明地方治理的新模式,有效地参与社会整体行动;减少能源消耗的城市规划方式。

薛德升,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珠三角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镇化进程使其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珠三角地区也面临很多问题,如环境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经济结构优化、公用设施建设与提供,社会安全与管理等。区域规划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与欧洲城市截然不同,但可以汲取很多欧洲的经验,包括准时、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地铁、铁路系统,公民社会的作用,国内外移民政策,环保政策、公众教育,以及城市与区域治理等。

金德钧,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

中国的城镇化有几个突出特征:第一,城镇化过程中的迁移人口数量巨大,应该重视半城市化的现象,一方面要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新市民的教育。第二,要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规划好,还要建设好,注重提升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质量。

皮埃尔•卡蓝默,中欧社会论坛基金会主席、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

中欧城镇化合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由欧方向中方分享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现在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在于中欧双方各地区与城市如何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社会转型过程中互相学习、彼此借鉴。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十大问题:(1)对世界、城市及区域的全新视野;(2)把城市当作一个生态系统,认知其新陈代谢和资源流动管理;(3)公共产品的共同产出,调动所有行动者的参与;(4)可持续地区和可持续供应链的关系;(5)能源转型战略与流动管理;(6)致力于统筹各治理层级、各部门和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关系的新型治理理念以及综合培训计划的需求;(7)战略规划和新发展理念的新方法; (8)技术和智慧城市的人性化结合;(9)所有行动者的共同责任与知识的共同产出;(10)合适的融资工具。

主题分论坛总结

主题论坛一:城市设计、融资及模式创新

帕斯卡琳•加柏莉,欧洲新镇平台主任(布鲁塞尔):

在第一节的4小时讨论中,我们归纳出了如下要点、评注和结论。

1. 城市的重建或设计、城市的运营都不应该以金融或房地产经营为目的,而是应该一方面为现有居民着想,另一方面考虑到未来的居民,需要对目前和未来人口的重要性有切实的认识。

2. 在这些城市运营中,需要找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即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需要共同尊重环境和千年发展目标。公共部门需要在国家、省级和地方各级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公共部门拥有目标和资金(这就是为什么出现对土地销售和开发的行动,然而,我们处在一个资源稀缺的背景下)。私营部门需要利润和投资回报率,而且面临倒闭的风险和短长期之间的平衡。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十分重要,事实上地方政府处在国家利益和人民需要之间的十字路口。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地方的自主权和权力下放尤为重要;

2. 环境是可持续组织的关键,但它不应该掩盖了人们的需求;

3. 城市的新陈代谢问题似乎比较抽象,除非你看一下食品供应链和废物处理。有必要减少垃圾,提高回收和资源分离,更好地把气候问题纳入城市规划战略;

4. 可持续城市化与健康(空气、水和食物污染)、医疗保健设施的供给、所有人群(包括弱势群体)获得饮用水和卫生服务息息相关;

5. 需要减少对汽车的依赖,这不仅是环保的必要,而且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

6. 与当地经济的链接(增加邻里的住房/就 业);

7. 大规模财政投入必须找到经济、文化传承和新老城市之间的平衡,文化、产业遗产以及社区投资的平衡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有必要为投资建立信任和信誉;

8. 鬼城的风险值得重视,在此方面,有必要考虑建筑物的寿命、网络、本地经济及市场营销的参数,以避免产生这类空城;

9. 中国正在开展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关键不仅在于提出议案,而且在于执行;

10. 城市不可能只靠工程师们来建造,还需要拥有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无学历者、艺术家和创意人士的创新,酝酿创造力;

11. 地方债务可能威胁经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公众、社会、卫生和文化服务不应该在地方一级得到发展;

12. 欧洲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地方公共投资放缓。

结论是,尽管我们并不拥有宜居城市的设计配方,但讨论组开辟了很大的对话空间,并认同彼此合作是不容易的,应该把它视为集体的挑战。

马克•格德曼,荷兰蒂尔堡市欧洲城市设计实验室(Fontys应用科技大学附属机构)城市战略、建筑与规划教授:

一、如果在可持续城市结构方面切实投资,子孙后代将从中受益,因为城市结构将适应变化,同时可以保持其基本质量。在发展都市农业时,必须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农民提高附加值。农村和城市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应被视为一个整体。关键要通过公民教育来提高意识,并引入激励机制(财政,经济,生态)引导发展。

二、我们讨论了如何将城市遗产与新发展和谐地结合起来、如何确保老城在中国未来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紧凑型城市可以成为未来城市化的样板,尤其是中国已从制造业经济转向以服务为导向的经济。对目前土地使用政策和税收法规既得的利益和限制需要有清楚的认识。

对未来中欧交流的建议:首先,需要关注连续性和城市改造,如何协调新旧城市。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参照欧洲,借鉴其最佳实践经验。第二,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深入讨论特定的主题,如CBD、智能电网等,为中国城市提供参考模式。第三,聚焦二线城市而不是大都市,以避免未来错误和经验教训的错误运用。第四,在土地使用政策和改革方面深入交流。第五,城市化与未来创新经济(从工业化到服务型的经济转型,我们需要紧凑型城市,可持续城市的模式)。

主题论坛二:城市与可持续社会

皮特•朗斯登,欧洲可持续城市发展项目(URBACT)英国区域经理,城市化专家:

两天的讨论中,我们鉴定了四个要点:第一,如何提供和支付智能公共服务。第二,如何提供这些服务,无论是在中国和欧洲,关键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家庭如何融入城市。第三,如何鼓励公民参与,以管理智能服务。这对可持续性来说很重要,我们需要紧凑型城市,应避免庞大的城市,我们需要修复老城过时的部分。但是,我们如何联合公民并建立信任,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欧洲城市的成功和失败例子都很多,中国在这些方面也面对许多挑战。第四,如何支持社会企业,并加强民间社会组织提供这些新类型的服务。这里面不乏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能够获得资金,如何培育这些新组织并帮助他们成长,以及如何使他们在资金和运作方面变得更加独立并得以生存。

孙威力,广州市业主委员会协会筹委:

我们讨论了中欧同行之间的优先合作事项,并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由城市、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或律师组成一个利益相关者团体,建立一个智慧服务区。

主题论坛三: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莫里休•马亚尼,Risteco联盟主席、意大利企业环境竞争力协会副主席:

中欧参会人提出了未来几年共同面对的需求、机遇和挑战:

需求:我们需要在基本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建立更多的科学合作。我们需要共同的工具,需要找到用以分享、传播研究成果的平台和网络等共同工具。我们需要更多的交流机会,中欧社会论坛是最佳平台之一,它应是公民社会之间对话和分享思考的理想之地。

增进相互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欧方需要更务实,更具体,而不是在理论上夸夸其谈,要真正能够应对我们各自政府提出的建议。我们提出的是从基层——自下而上的方法:我们的建议需要具体务实。我们需要建立在欧洲已经拥有的、用于研究环境问题的共同框架,如水资源管理、废物处理、大气污染等。

机遇:公民应被视为改变城市模式的核心力量。我们需要更多的代际活动,需要分享几代人之间的交流,因为年轻人是世界的未来。我们希望再次通过中欧社会论坛的平台推出一些合作业务,我们也需要开始与商业伙伴展开合作。今年7月,在“美丽中国项目”的框架下,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具体参与生态文明项目的计划。这将成为中国和欧洲之间合作的又一大契机。

我们的共同挑战之一,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相互认同,我们在经济和企业行动者之间讨论知识转移,然而还需要真正实施知识产权的规则和认同。我们还应采用一个通用指标系统设立的标准,由此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主题论坛四:治理模式的演变及培训和传播

于连•伍斯纳,瑞士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城市问题专家:

我想分享的第一个思考是,如何从集中治理模式和自上而下的进程走向所有公民参与并加强学术界、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合作的集体治理模式?在第二节的讨论中,我们强调,技术对连接不同部门和群体是十分重要的,但技术本身并不是目标,重要的是为民众带来福祉才是最终目标。在第三节中,我们强调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共享信息和相互传授的学习环境。

第二个思考是,中国和欧洲在国际会议同时使用的一些概念需要更精确的定义,如“智慧城市”、“绿色”等。我们需要具体明确这一概念背后的涵义,这些概念需要有具体的实例。

最后一个想法是,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城市模式。但是,我们已经拥有很多有益的实践以及社区、地方当局或公司正在尝试的替代方法。连接所有这些实践,并广泛应用于大众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种交流如何系统化,如何使这些实践和经验推广到大众而不仅仅只有专家有机会参加这样的会议,同时也让这家酒店之外的人们或其他城市都能分享。这就是我们讨论组的合作前景。

张幼云,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中方组长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李欲晓发言):

中欧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差异性是明显的,也是阶段性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镇化建设主要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适应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护生活各主体合法权利的法制构建和市场监管、公众公共政策参与的环境还有较大的差距。而欧洲国家的城镇化正在完善的基础设施之上构建更为适合个体多重需求的环境。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为城镇居民提供更为适合的生活、娱乐、成长环境,而城镇化的建设目标及实施过程需要城镇居民的参与,包括决策和建设本身。

中国的实践正在不断地推进,而治理的核心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尤其是要把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智者的城市,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传递给政府,也要传递给全社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因为未来需要合格的公民和合适的制度设计。我们需要让下一代拥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主题论坛五:区域发展与区域合作

于贝尔-于连•拉费尔,里昂政治学院副教授,法国大里昂地区副主席:

与会者一致认为,我们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但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讨论时需要把差异摆在桌面上。

在许多方面,中欧的规模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的城市面临同样的问题,它们(城市)不仅是当前问题的中心,同时也处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核心。地方政府官员应该是聚合所有利益相关者、公众、政府职员和地方企业经理人以及民间社会的力量之一。公共领导者,尤其是地方政府领导人,应更加关注市民几代人之间、城市不同街区的公平,农村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公平,以及在创新和联合所有利益相关者方面的效率。

如何加强中国和欧洲的合作关系?第一,建立公共领域、民间社会和商界行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以便认识到这并不是关乎到资本、技术的转移,而是我们必须一起改变的目标和理念。第二,加强中欧合作也意味着改变我们的合作方式。中欧合作不是我们所说的南北合作,它超越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吸引资本的想法,也是共同创新和治理变革的进程。最后,通过中欧社会论坛的合作,建设中国和欧洲所有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的对话,并提供案例研究资料库。我们需要在论坛架构中开辟一个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它应该超越单一的年度会议,构建一个我们需要并可持续合作的集体进程。

陈述,广东行政学院副巡视员:

对中国社会来说,民间组织对社会的变革推动仍然有限,下一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干部队伍的培训,也就是说对中国社会影响到公共资源的这部分人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融入我们的对话,吸收欧洲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对人的尊重和人生存环境的理解以及公众的充分参与,是中欧最大的不同,也是我们做的最不够的地方。

我们达成以下共识:第一,区域的政策对于整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二,可持续城市的发展过程,要关注人的感受,要重视人的参与。第三,中欧在制度和平台建设方面仍然有着差距。希望在这方面,提供更开放、更宽容、相互参与的空间。第四,我建议在广州周边设立一个真实的中欧合作平台。

蔡义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蔡义鸿代表五个主题论坛的中方组长做总结报告。本次论坛中欧双方达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共识:1.《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开启的民间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伙伴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2.《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是中欧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此次论坛提出的许多重要议题,为《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今后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间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加强以合作共赢为宗旨,以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为行动准则的中欧城市建设与城市人文合作非常重要。4. 中欧双方愿意开展多层面的深入合作。5.《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的目的,一定要解决中欧乃至世界共同面临的实际问题。6.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依然脆弱,中国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和通胀的双重压力。广州论坛汇聚中欧城镇化各界人士,从推动民间的合作与交流入手,促进中欧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双方呼吁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发展《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这一交流平台,将共识转化为惠及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的具体成果,建立中欧城镇化民间长期交流与对话的机制。

中方认为,中欧双方应该在如下方面加强合作:一是中欧双方选择对方样本进行比较研究;二是城市更新:旧城升级;三是新农村建设及其管理;四是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的专业化培育;五是公共服务与智慧型服务社区;六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公民素质;七是欧洲绿色之都与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八是食品安全与可追溯;九是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十是水、空气和垃圾污染的治理;十一要利用成熟案例与标准对政府官员进行培训与交流。

颜俊,君泽君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

我提议成立“中欧城镇化合作伙伴关系联盟”,以形成持续、长远、稳定的合作与对话机制,使中欧学者、政府代表、非政府组织、企业家等各方建立常规联系与合作。

广州论坛六点共识:

最后,卡蓝默做了总结发言,概述广州论坛达成的六点共识:1. 向可持续城市转型是中欧合作的重点。2. 中欧双方虽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但都要向着可持续社会的方向发展。从欧洲角度来讲,要向可持续城市转型;中方则要直接进入可持续城市建设。3. 转型是一个涉及多层面的全方位过程,从概念和思维定势的转变到实际的解决方案,必须同时解决。4. 转型关乎多个利益相关者,在中欧合作中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5. 需要建立灵活机制,协助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开展潜在合作,降低新合作带来的交易成本。6. 需要针对焦点问题,开展深入对话,从多方面分享共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