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城镇化合作伙伴圆桌会议概要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中欧城镇化合作伙伴圆桌会议概要

打印

中欧城镇化合作伙伴圆桌会议

2013 年 4 月 1 日(星期一) 9:30-12:00 上海宝山区美兰湖皇冠假日酒店会议室一

会议主办 : 中欧社会论坛、发改委城市中心

主要内容 : 2013 年 4 月 1 日上午,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主会议结束后,中欧社会论坛和发改委城市中心在上海美兰湖皇冠假日酒店会议厅举行了中欧合作伙伴圆桌讨论会。30 余位中欧代表出席讨论会,分别介绍了各自在城镇化方面与中国或欧洲的合作项目,继而探讨了中欧城镇化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并就今后如何共同合作进行了交流与沟通。

发言概要

李 铁,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首先介绍了国家发改委和欧盟能源总司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进展以及未来的一些设想。

据悉,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的《工作概念书》和《工作方案设想》目前已提交国务院审批。2013 年的工作重点将是筹备将于 10 月或 11 月在北京举办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 。预计高层会议下设

4—5 个分论坛,主题涉及智慧城市、创新城市、节能城市以及生态绿色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融资管理等,此外还有《市长论坛》,市长论坛将由住建部主办。鉴于目前国家发改委和欧盟方面尚未展开官方的实质工作,李铁建议可以先开展中欧双方非政府组织之间和地方政府、企业间的合作。

李铁认为,非政府间的合作大致有三方面内容:1. 如何把欧洲在城镇化、城市管理和规划各方面的经验更好地运用到中国,怎样使中国的城市能实实在在学到这些好经验和方法?2. 如何促进欧洲先进技术和理念与中国市场的相结合?3. 如何把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形成高度合作?

李铁强调中欧城镇化合作不能只停留在议论层面,而是要更加深入、细致、务实地开展合作,促进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企业之间的对接。

卡兰默 , 中欧社会论坛基金会主席,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

卡蓝默认为,向可持续社会过渡是中欧面对的共同挑战,也是中欧城镇化合作的焦点,城市在这一进程中具有关键的角色作用。他还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有两个维度,一方面是中国如何学习欧洲的成功经验、如何吸取失败教训;另一方面是如何携手共同应对未来挑战。中欧互相学习不应是简单地模仿,技术转移似乎比较容易,但它涉及对对方文化及其背景的了解。

卡蓝默补充说,中欧社会论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论坛愿意尽自己所能协助促进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这一官方的政治承诺,他希望中国和欧洲能在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未来之路上引领世界!

施 建 , 上置集团董事长

施建先生讲述了自己陪同地方官员考察欧洲的经验,他指出中国应当学习欧洲设计师、建设者的规划理念。建议欧洲的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研究团、考察团,深入研究中国城镇的发展规划,为地方城府提供新思路、新理念。

另外,他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有能力的欧洲资源能融入中国教育领域,在中国有关院校建立城镇化研究院,乃至学院,从而加快培养高水准的专业人才。

潘海啸 ,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潘海啸教授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才,同时既要理解本地发展优势,又要有国际先进的理念。他相继介绍了同济大学近年来在培养城市专业人才,尤其是培养有一定工作经验、在一定岗位负责的人力方面所做的努力。潘海啸还着重介绍了“全国中小城市市长培训”、“中法专题研讨会”、“城市问题专题研讨会”、美国能源基金会支持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培训”等平台。

潘教授指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一是要看,二是要有对话,有案例分析,有对背景的理解。培训很重要,但培训可以有多种形式。

莫里休•马亚尼(Maurizio Mariani) , 意大利 Risteco 联盟主席、Sotral Spa 总裁、意大利企业环境竞争力协会副主席

莫里休•马亚尼先生提出,中国在设计、建设新城镇过程中,需要在食品的维度有所考虑。对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的培训主题中应包含城市食品、可持续供应链等重要内容。同时他也指出,从长远来看,有些工作早作打算,从一开始就未雨绸缪将会节省很大的成本与资源。

章仁彪 ,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城市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

章仁彪教授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角度分享了他对中国城镇化现状的思考,他直言:“我们城市规划了很多,形有了,神何在?魂又何在?” 他认为,中欧交流应该更多地从技术层面、形的层面进入到社会科学乃至于人文方面,同时,也要注重结合中国的本土文脉、文化传统。

爱德多•古格里梅迪(Edoardo Guglielmetti) , 欧洲新城镇平台(ENTP)网络和项目经理

古格里梅迪先生完全赞同章教授的观点。多年关注欧洲新城镇发展的他,指出在建设新城镇过程中修建房子很容易做到,但重要的是如何构建社区和城市灵魂。中欧城镇化合作绝非仅仅是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是要关注城市设计、城市的集体知识(智慧)、城市多方面生活的设计、居民生活方式以及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泽等核心问题。

田军 , 成都市城市河流研究会秘书长

田军女士对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及模式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她提出了“曲线救国”的思路,即利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传统观念来影响中国地方决策者,具体做法是让欧洲专家、欧洲团队和中国专家一起研究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元素,然后告诉中国政府哪些是外国人觉得好的,是外国人所羡慕的,从而去抢救中国的一些村子、抢救一些历史文化名镇。

帕斯卡琳•加柏莉(Pascaline Gaborit) , 欧洲新城镇平台主任

加柏莉女士与上海宝山区罗店新镇拥有多年的合作经验。她认为本次圆桌会议的中心问题是鉴定在哪些方面可以展开合作,比如可以考虑城市食品、公共服务、城市发展和技术发展。她对如何固化中欧交流的相关成果比较关心,她认为大家都在进行交流、会议组织以及培训项目,那么如何开展才能产生实际成果?如何找到一些考核成果的指标?

邱爱军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邱爱军女士认为多学科的合作非常重要,同时也指出只有深入、扎实地研究,做实具体案例才能契合中国城镇、地方官员的新需求,才能实现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务实。

邱爱军说在今后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下,将建设一个专门的中欧城镇化网站,整合中欧城镇化方面的资源。

马克•格德曼(Marc Glaudemans) , 荷兰蒂尔堡市欧洲城市设计实验室(Fontys 应用科技大学附属机构)城市战略、建筑与规划教授

格德曼教授认为,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可分为决策者、专家、非政府组织、中小型企业等多个层面。他从学术角度建议,从这几个具体层面进行具体设计,确定合作日程表、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持续时间、预期成果等。就个人而言,格德曼教授愿意从学院和城市战略智库层面展开合作,开展培训和交流计划。他说,虽然我们在中国还没有合作项目,但我们在日本和欧洲中部一些城市已建立相当多的合作项目。所以,希望在合作伙伴关系下讨论如何开展工作。

陈 硕 ,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陈硕院长认为,理念、节能和高科技术以及文化是欧洲城镇化过程中值得中国学习的三个方面。他指出,要让更多的政府官员、研究机构负责人、下一代去欧洲实地参观学习,并特别强调要学到魂,要有长期的沟通和交流才能达到。他说,自 2012 年 3 月在巴黎参加了论坛组织的城市圆桌会以来,就一直想将一个欧洲城市资源网翻译成中文,将欧洲经验集中介绍到中国。

张俊 ,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注册规划师

张俊博士建议欧洲和中国相关专家、学者、机构合作建立一个中欧城镇案例库,深入、细致、扎实地传播这些精神产品。

费海威(Hervé Philippe) , 上海 Le Pont des Arts (LPDA)有限公司总裁

费海威先生从企业角度表示他对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和知识产权的看法。他在一家私人公司工作,主要在中国市场推广一些来自欧洲的产品。他认为,私营公司在促进新产品、新组织方面拥有足够的保护知识产权传播空间。但公司应该是可持续的,应该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他认为应该在专业培训方面做出努力,提供或参与专业培训,因为私企的长项是具体化,他们有大量特定的案例、特定的城市、特定的问题可以分享。

皮埃尔•鲍比(Pierre Bauby) , 法国重建公众政策协会(RAP)主席

鲍比认为,毫无疑问中国和欧洲面临共同的挑战。我们虽同处一个世界,但却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体制和现实状况,因此,我们要求同存异。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可以通过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尊重对方历史文化更好地解决。这不容易做到,需要时间。

同时他还表示说,某些情况需要在短期内得到答案,因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至今已经探讨了20或30 年的时间,现在是做出答案并找到解决方案的时候了。

陈 光 ,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成都市科协副主席

陈光教授分享了他对本次会议的感想、对未来的期待,以及中欧社会论坛后续工作的一些想法。

他认为,现在中国城市发展到了关键时候,需从数量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他从事的一项课题研究是城市质量评估,从定性、定量的角度了解、刻画中国在城镇化当中的表现。因此,他建议每年 3 月举办的“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发布《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报告》,通过大量的研究、案例、诊断和国际交流产生的结果,影响公众、社会,甚至决策者,进而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社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引导政策走向。

在他看来,中欧社会论坛发展 7 年以来也面临转型问题。他建议,未来论坛要继续,但也要转入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经验分享转为现实案例的开拓或现实项目的对接。

另外,他指出,欧洲有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单纯的传输而没有双方之间的利益分析,合作终归流于表面。

如施建先生所提出的,陈光教授也赞同学院模式,通过学院开展相关培训、教育,以产生持续影响。

邵 昱 , 成都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邵昱教授着重介绍了成都在国际化、现代化方面的愿景与努力,希望在中欧社会论坛的框架下把成都作为一个试验性的案例城市来推进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

卡兰默 , 中欧社会论坛基金会主席,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

针对各位嘉宾提出的合作建议,卡兰默做了几点回应。他认为,中欧社会论坛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即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why, what and how)。

在他看来,中欧社会论坛不应重复别人已经开展的或正在推进的工作。现在大家热衷于《伙伴关系》这一新生事物,但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解决问题,结果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今天应该做的最具体的事情应该是坐下来思考(You have to sit and think). 中欧社会论坛应该解决这些根本的问题,提供方法论,让人们学会共同思考,之后才是就思考的内容组织相应的培训。

另外是资金问题,卡蓝默先生几次强调中欧社会论坛是一个网络、一个空间,一种精神,不是一个实体机构,它没有钱。中国不再是欧洲的学生,所谓的师生关系已不存在,中欧双方现在处于平等位置,

具体来讲,卡蓝默先生认为短期内有两个步骤可以继续往下走。首先,中欧社会论坛能够在 2013 年秋季的中欧城镇化高层会议期间组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研讨会,深入探讨转型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但支付欧洲嘉宾的国际旅费是个问题;其次,2014 年,也可以邀请中国人到欧洲城市考察交流,但中国嘉宾赴欧的旅费和落地费也是一个问题。

章仁彪 ,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城市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

章仁彪教授赞成卡蓝默先生的观点,中欧社会论坛需要超越已有的模式,创造新的交流模式。

他认为交流十分重要,这也是他多年来热衷参加中欧社会论坛活动的重要原因。至于卡蓝默担忧的经费问题,他认为可依据不同的情况解决,可以通过中国的大学、政府等途径,只要师出有名,只要真心想建立更多的沟通,中方这边是可以承担的。

他也特别强调说,中欧社会论坛非常重要和崇高,他相信有一大批参与中欧社会论坛的人是理想主义者。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只要这个基本精神不变,具体问题可以解决。

潘海啸 ,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潘海啸教授也认同交流的至关重要。他提出,特别是欧洲对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反思可以引起我们相关部门或者学者的深入思考。

关于经费问题,他指出要考虑如何整合资源,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发挥作用,这样不会增加太多额外负担。比如很多大学、研究机构都在做中欧城镇化方面的培训和研究,重要的是如何指导这样的工作,有新的思考方法论。

帕斯卡琳•加柏莉(Pascaline Gaborit) , 欧洲新城镇平台主任

她完全认同交流和思考的价值,并补充说,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个(经费)问题确实存在,如果没有具体的合作结果,公司和当地政府将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因为思维没有改变,也没有开发出一种新的模式。尤其是在欧洲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寻找资金会会越来越困难。

加柏莉女士认为,鉴于中国和欧洲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当前的新型交流还比较顺畅,但她认为中欧合作并非理所当然就是一种长期关系,有可能随时发生改变。

爱德多•古格里梅迪(Edoardo Guglielmetti) , 欧洲新城镇平台(ENTP)网络和项目经理

古格里梅迪先生提出,论坛至少可以从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培训、开展项目研究开始,或许能逐步解决经费支持问题。

邱爱军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邱主任有感于在座嘉宾的畅所欲言,以及思想贡献与卓见。

她说,关于经费问题,当一个城市需要思想者时,城市也会出资,所以经费问题不必太担心,大家一定会把这个事情做下去。

陈 彦 , 中欧社会论坛执行主席

陈彦指出,这次会议是论坛与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框架下合作的重要一步,第一步走得很好。

中欧社会论坛应该把城镇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对话来开展。论坛是桥梁,我们希望建设好这个平台,促进更好的交流与对话,并开展实际项目。同时,陈彦表示,论坛希望参加 2013 年秋季的中欧城镇化高峰会议,希望与城市中心进一步合作。

卡兰默 , 中欧社会论坛基金会主席,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

卡蓝默总结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机遇期,我们不能错失这个机遇。中欧社会论坛不是个人的平台,而是中欧共同的平台。虽然自己年迈,但在未来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的道路上,他仍然乐意以志愿者的身份为论坛做贡献。

出席当天讨论会的还有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负责人雅克•圣马克(Jacques Saint Marc)先生;法国生态、能源及可持续发展部官员让-热内•布奈迪埃(Jean René Brunetière)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秘书长檀学文先生;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与洛桑大学合作项目经理、研究员林鸿(Edouard Laurent)先生;瑞典驻华使馆二等秘书玛蒂尔达•桑登女士、欧洲新镇平台(ENTP)城市问题专家雷米•费兰(Remi Ferrand)先生、欧洲新镇平台(ENTP)项目专员罗立亚•拉赫里(Lauriane Lahery)女士等。

整理、翻译:中欧社会论坛

2013年4月

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