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在京发布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在京发布

打印

为了迎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与中欧社会论坛联合中国教育新闻网、燕山大学出版社、金城出版社,于2015年11月24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展望巴黎: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发布了《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气候传播心理学指南》(中译本)、《中国中小学生气候变化及环境意识调查报告》等新书及报告,相关专家、学者就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相关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交流和深入的对话。

会议合影(燕山大学出版社提供)

NGO的全球绿色传播

《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由中欧社会论坛北京办公室主任赖丹妮女士进行介绍,该书是“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集。收录内容包括:气候变化领域知名嘉宾在“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的权威发言;人民网系列专访,主题覆盖民间组织角色、环保政策、中欧求同存异、低碳能源战略、灾害性天气、粮食安全、气候传播等;以大学生、NGO、企业案例为代表的中国民间活动;中国环保人物专稿:梁从诫、杨勇、汪永晨、王灿发、杨欣、田军、袁熙坤等;“中欧绿色平台”与“中欧绿色奖”的简介。

高中生的环保关注

《中国中小学生气候变化及环保意识调查》是中欧社会论坛第四届大会重要项目课题。课题承担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翟子豪同学,指导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保卫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孙百才博士;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后李玉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万丹博士。

发布会上,翟子豪同学就《中国中小学生气候变化及环保意识调查》进行了简要汇报,该课题在全国中小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依据调查数据分析和成果形成了《中国中小学生气候变化及环保意识调查报告》,力图反映中国90后、00后对气候变化及环保意识、转型与发展、公民伦理等相关议题的基本认知、行动意识、未来期待等,希望把中国青少年关注气候变化的心声带给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期对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有所助益。

学界的气候研究

《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收录的是关于气候传播战略与策略研究、气候传播主体及效果研究、气候传播公众研究、气候传播文本研究四部分内容,收录学术论文19篇。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附录部分收录整理了《中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度调查报告》和《四类低碳人报告》,展示了我国公众气候变化与低碳认知调查的全貌。同时收录了人民网、中新社、《瞭望》《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对我们项目负责人的部分采访实录,以及项目中心五年来开展科研与社会推广活动的大事记。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气候传播理论研究五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和所取得的成绩;也预示我国气候传播理论研究未来的行动走向和发展趋势。

2014年初,在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决策中心(CRED)的授权下,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开始了《气候传播心理学指南》中译本的翻译工作。指南中译本包括:了解你的受众、吸引受众的关注、将科学数据转换为具体经验、警惕感召力的过度使用、重视科学的气候的不确定性、利用社会身份认同及联盟倾向、鼓励群体参与、让行动改变更容易等8个模块。定位在“为科学家、记者、教育者、政治家和感兴趣的公众准备的指南”。希望中国的气候变化传播者能找到合适的传播策略,更有效开展气候传播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2014级博士生王亚莘建议,可以用新媒体手段,向公众传播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用灵活多样、青少年乐于接受的现代化手段,向青少年普及环保知识,并给中小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实用的环保建议。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了解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素养。

“气候变化涉及每个人、每个国家,我们的落脚点是绿色和转型。我们期待关注气候变化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说。(中国教育新闻网)

“期待通过工作重点向公众与民间的转向,使得气候传播研究更好地显示出其行动价值与实践意义,为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更加深入、更加有成效而继续努力。”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保卫教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