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13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人文城市》分论坛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11月21日:2013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人文城市》分论坛

打印

2013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在京举行

- 卡蓝默主持《人文城市》分论坛并代表民间社会在主论坛发言

11月21日,2013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在北京举行。当天上午分别举行的有5个分论坛,其中包括《人文城市》分论坛,聚焦文化在城市中的作用以及城市文物保护,中欧社会论坛代表团应邀参会。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论坛上,五个分论坛报告人分别进行了总结发言,中欧双方领导人出席并致辞。

中欧社会论坛基金会主席卡蓝默先生担任《人文城市》分论坛闭幕式主持人,并在下午的高层论坛期间做了题为《保护文物、促进文化繁荣与发展:相同的话语,不同的方式》的总结报告。他还与800余名中欧嘉宾分享了日前举办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广州论坛成果。

他指出,对中欧社会论坛来说,今天能在庄严的大会堂表达声音的确是莫大的荣誉。这一荣誉象征着人们对民间社会参与社会与社会之间对话之必要性的认同。这种敞开和深层次的对话必须要能够支持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的持续发展。

尽管所有发言嘉宾都一致认同文化的重要性,但在文化的实际作用及其同发展的关系方面,彼此之间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卡蓝默从大家的发言和讨论中提炼出如下关键问题:

1. 文化是否是向可持续城市和社会转型的资源?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20世纪的“现代化”造就了新的城市模式、经济模式和不可持续的生活模式。因此,重大的转型是必要的。那么,我们是否需要调动社会的文化资源来服务于这一转型?或者说我们仅仅是把历史遗产当作过去的一个文库而已?

2. 文化与发展:涉及的是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还是发明一种综合方法?如何找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最佳平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视之为两个不同的目标?平衡是不应该牺牲两者的利益,或者人们需要发明新的方法,让过去与未来相结合,使文化与发展相辅相成?如果人们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法,那么嘉宾们的发言则表明,我们需要拥有适应复杂性管理、善于调动所有利益相关者并具备从规划到战略实施的巨大能力和治理能力。

3. 我们是否把文物保护设计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还是把它当作历史的财富储存起来,与未来毫不相干(无论是在生活方式或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其中一位发言嘉宾将我们与城市遗产之间的关系比喻为孙子和爷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后人是去给前人扫墓还是吸取前人的智慧?

4. 我们把文化当作静态资料还是动态现实?如果我们对文化做出静态定义,我们便会观察到“现代的”文化替代了先前非现代的文化,而且我们把后者储存在记忆的盒子里。相反,如果我们把文化视为动态且在不断变化中,那么我们所寻找的便是老城区和现代城市之间的连续性,我们期望给整个城市遗产带来新的用途。

5. 文化财富是否是我们世界变革的基本要素?如果文化只是为了美化我们的世界,只是无数休闲活动中的一部分,那么文化就可以被锁定在一个奉献给艺术活动的室内空间或博物馆里。相反,如果我们把文化财富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与创造的基本源泉,那么文化发展就会充实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发展。

6. 保护建筑、城市和文化遗产是我们过去几代人传承后代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宜居世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