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会议综述》

打印

提要

2014年12月初,以“应对气候变化 反思发展模式 共建公民伦理”为主题的第四届中欧社会论坛在法国巴黎及其他六个欧洲城市召开。12月2日在巴黎举行了开幕大会和三场圆桌讨论会,3至4日,12个主题讨论组同时在巴黎、布鲁塞尔、日内瓦、里昂、马赛、里尔和鲁昂等城市展开,5日全体嘉宾返回巴黎参加了闭幕大会。

来自中欧社会各界包括NGO、企业、研究中心、地方政府和媒体的300多位参会者出席了会议,160位中国嘉宾与欧洲参会代表进行了充分的对话与交流。中欧双方共同起草的应对气候变化《共识文本》历经一年 的广泛讨论后,此次会议就《文本》内容做了进一步充实。《共识文本》将于2015年底正式提交给巴黎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1)。

通过本次大会,参会嘉宾阐述了双方合作的共同需求:
- 中欧民间社会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加强协调;
- 增进双方的知识分享,推进循环经济系统方法,提倡以产业链为基数,测算生产与生活方式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 加强对公民、青年、政府决策者和企业领导人的环境和气候变化知识的培训和动员;
- 协调环境保护法,制定气候法;
- 制定调节机制,鼓励企业以负责任方式进行生产,以应对环境和气候问题;
- 发展和共享相关技术,减少和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异常带来的影响;
- 协调和共享可持续融资资源。

中欧双方均意识到:应对气候问题既须全体动员又须改变发展模式。任何单独的行动都不可能成功,国际合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必不可少。我们秉承同样的目标,面对地球有限且日益减少的资源,我们要争取更合理的生产,使生活更美好。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欧洲和中国的排放量占据40%。尽管近期欧盟出台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的目标,北京方面也提出了2030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的声明,但是,我们必须走得更远。

本次论坛的与会双方还确定了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障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民间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参与不足,但原因不尽相同。当务之急是必须承认和推广NGO组织在国家政府、地方、企业、研究中心和媒体的多方协同行动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