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论坛大会-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 中欧社会论坛 - China Europa Forum

关于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打印

关于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中欧文明博大精深,但互相了解不够。几千年来,双方彼此既互不关心又互不了解,甚至发生过战争和殖民。所有这些都不能建立友谊。因此,中欧两大文明和美国,应相互了解,深化三方关系,共对应对气候和其他领域的世界难题。因此在我看来这就是为什么中欧社会论坛的工作至关重要,也是我一直心系此项事业的原因。

——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

中欧社会论坛正在准备一个共识文本,对2015年大会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表明立场,所以中欧社会论坛的准备工作特别重要,因为这能够使公民了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建议。 公民个体和政府的互动方式在欧洲和中国不尽一样,不同国家采取方式各有不同,但公民和政府的联系至关重要。中欧社会论坛多年为此努力,其重要性正在于此。

——欧盟创始人之一乔治•贝尔图安

人类活动影响是造成20世纪中叶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概率大于95%)。 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会进一步升高全球温度,并持续影响气候系统变化变化。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必须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2013年9月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气候变化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议题。

——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

未来要实现“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首席顾问秦大河

气候问题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可能面对的最大风险和最大挑战。 今后两年,是国际社会共同商讨人类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关键时刻,是促成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议程达成共识的重要时机。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顾问吴昌华

大会简介

《应对气候变化 反思发展模式 共建公民伦理》中欧对话会议暨中欧社会论坛第四届大会(简称“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由中欧社会论坛发起,阿拉善SEE基金会联合主办,获得了众多协办机构和媒体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于2014年12月2-5日在欧洲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300名中欧嘉宾将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反思发展模式,共建公民伦理”大主题和十三个分主题展开对话。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中欧社会论坛希望利用历史的机遇,借鉴中法建交突破东西僵局的启示,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教训,呼吁国际社会联合共济,从气候变暖入手,为中欧共同寻找应对气候灾难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做出努力,为中欧民间社会共同参与全球事务创造条件,以期对2014年利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0)和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有所助益。

荣誉:
- 本次会议已被列入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 本次会议也被列入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系列活动之一

目标

1. 延续中欧社会论坛的传统对话机制,聚中欧双方包括大学、媒体、专家、官员、民间组织、意见领袖、企业家代表等于一堂。充分发挥中欧社会论坛的中欧社会对话平台功能,通过对气候变暖、可持续城镇化、人类总体发展模式等同气候和环境相关领域的深入讨论,回应中欧及世界所面对的共同挑战,加强对可持续发展和低碳模式的聚焦和关注能力。

2. 提高中欧双方社会对气候问题和低碳经济的关注,加强公民个体对社会整体事务的参与意识。激励中欧双方政府为了全民及子孙后代的福祉和国家社会的长期繁荣,共同寻求和切实施行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 通过前期嘉宾讨论与媒体动员,形成一份代表中国、欧洲、南美,甚至美国等更多其他地区的《共识文本》,厘清中欧社会之间在气候与低碳问题上的差异与共识,为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供参考。鉴于中国、美国以及欧洲之间的分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各国未能就全球变暖问题达成协议,《共识文本》力争为中、美、欧洲缩小分歧寻找解决思路。

递交仪式(推进中):
- 2014利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0):将《共识文本》递交给秘鲁总统
- 2015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将《共识文本》递交给法国总统

顾问委员会

首席顾问:
-  让-帕斯卡·范伊普塞勒(Jean-Pascal van Ypersele)先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副主席
-  秦大河先生,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前中国气象局局长
-  杜祥琬先生,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先生,当代著名思想家
-  赫尔曼•范龙佩 (Herman van Rompuy)先生,欧洲理事会主席
-  米歇尔•罗卡尔(Michel Rocard)先生,法国前总理

以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  陈越光先生,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
-  李俊峰先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  任志强先生,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王 毅先生,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  吴昌华女士,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
-  吴建民先生,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  王振耀先生,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前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
-  杨富强先生,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
-  杨 崧先生,中山大学于2013年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教授,前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际季风预报培训平台主任,前美国华人海洋大气学会会长
-  郑保卫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周永章先生,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理事长

-  乔治•贝尔图安(Georges Berthoin)先生,欧洲煤钢联盟委员会主席让•莫内办公室主任(1952-1955),欧洲联合创始人之一
-  皮埃尔•卡兰默(Pierre Calame)先生,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中欧社会论坛创始人
-  弗朗辛•库斯托(Francine Cousteau)女士,库斯托协会主席
-  罗兰•丹提克(Ronan Dantec)先生,大西洋卢瓦尔省参议员
-  弗朗索·顾德明(François Godement)先生,欧洲外交关系理事会(ECFR)亚洲和中国计划主任,巴黎政治学院教授,亚洲中心创始人
-  科琳•勒帕吉(Corinne Lepage)女士,欧洲议会议员,前法国环境部长
-  朱叶(Jean-Pierre Jouyet)先生,法国信托投资局总裁,法国前欧洲事务部长
-  保罗•张万亭(Paul Tran Van Thinh)先生,前欧盟驻世贸组织大使
-  游建华(Nicholas You)先生,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运动委员会主席

起草委员会

总指导:
-  郑保卫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周永章先生,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理事长

以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  崔成江先生,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  高晓东女士,《中国交通报》记者
-  李玉洁女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后、讲师,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
-  余锦婷女士,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综合办公室与会员服务部部长
-  王亚莘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  叶 俊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  杨 柳女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人民日报》记者
-  钟 新女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
-  周永鹏先生,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会议形式:

2014年12月2日:开幕大会

2014年12月3日:实地考察与专题讨论结合

暂定十三个专题讨论组:欧亚可持续城镇: 什么是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模式?可持续住房,循环经济、绿色技术和能源转型,碳管理与碳交易,企业社会责任与节能减排,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低碳意识、教育、传播与公民个体行为,气候变化的适应政策,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健康与气候变化,法律、环境与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的融资机制,水与气候变化

2014年12月4日:专题讨论

2014年12月5日:总结大会

会议后续

2014年12月初:2014年利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0)的边会活动

2015年:持续跟进,参加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

合作机构

会议发起:中欧社会论坛

主 办:中欧社会论坛、阿拉善SEE基金会

中方协办:(按主题排序)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待定)、粤商会(待定)、中国国际生态发展联盟、深圳市绿色经济发展研究会、广东经济投资促进会、广东省节能协会、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省低碳技术协会、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绿色经济研究中心、阿拉善SEE基金会、中国民促会-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气候组织、成报传媒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待定)、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香港理工大学中欧对话中心……

欧方协办:(按主题排序)法兰西人文科学院对话基金会、欧洲新城镇平台、布鲁塞尔首都地区环境部、欧洲住房社会联盟、法国国土绿十字协会(法国)(Green Cross France et Territoires)、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PACA)大区议会、法国政府经济金融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局、欧盟欧亚可持续发展项目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合作中心、法国安德尔省夏斗湖市政府、首创置业-中法经济贸易合作区、法国4D协会、法国政府环保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部、欧洲应对气候变化学生行动网络«Climates»、日内瓦大学卫生研究中心、日内瓦孔子学院、新全球治理基金会、欧洲检察官网络、法国信托局及信托局气候中心(CDC CLIMAT)、国际绿十字International Green Cross……

支 持: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FPH)、法国政府、欧盟委员会、欧盟能源总司、巴黎市政府、波尔多市政府、里昂市政府、布鲁塞尔首都地区政府、法国罗纳—阿尔卑斯(Rhône-Alpes)大区议会、法国雇主协会(Medef)……

中方媒体:人民网、腾讯网、凤凰纵议院、城市中国网、绿色记者网、《中外对话》、《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希望工程杂志》、广州日报粤传媒、凯迪网、成报传媒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粤商杂志

欧方媒体:法国世界报、巴黎人报、新观察家周刊、89街道网、法国24小时电视台(France 24),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国际信使报 (Courrier international )……

签名机构:(认同《共识文本》的机构,按首字母排序)创绿中心(Greenovation Hub)、绿领行(YouthLead)、绿色记者沙龙、世青创新中心(Youthink Center)……

战略合作:待定

特别赞助:待定

会议规模:来自不同领域的300名中欧嘉宾

中方代表100至150人。以中欧社会论坛小组分布为大致线索,邀请中方各界代表,包括大学、媒体、专家、官员、民间组织、法学、企业等代表

导言

自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全球峰会之后,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人类的活动正在加速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应对气候变暖自此成为全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性行动。按照预期,联合国于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第十五届会议应该通过《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然而,尽管气候变暖问题的紧迫性,但各国却没有达成可以取代《京都议定书》的协议。自2010年起,全球气候缔约各方不得不重启新一轮气候谈判。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是新一轮谈判的最后冲刺,被视为拯救人类于气候变暖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当各国以各种理由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同时,从人类生存的大局着眼,控制气候变暖与向可持续社会转型已势在必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于2013年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进一步确认了人类活动和地球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强烈地向全球敲响了气候变暖导致大面积灾难的警钟。因此,有人认为,2015年巴黎大会如果成功,将是21世纪世界外交史上最振奋人心的事件,如果谈判失败则是本世纪最大的外交悲剧。

面对人类共同的气候灾难,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作为全球气候协议谈判领跑者的欧洲和世界经济增长最快也同时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的中国有义务也有能力为达成一个有效的全球气候协议作出贡献。鉴于此,中欧社会论坛力图抓住巴黎2015年全球气候峰会的机遇,联合中国、欧洲民间组织及社会各界代表,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对全人类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呼吁和组织双方社会力量加入到这一人类的共同事业中来:对话、讨论、倡导、行动。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拟于2014年在巴黎召开“因应气候问题、反思发展模式”的大型对话会议。此次会议以气候问题为中心,从2014年上半年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对话和讨论,包括通过媒体和网络启动民调、讨论,在中欧双方召开阶段性对话会,成立协调委员会统筹和引导讨论并将结果带入大会,形成《参考文本》,提交大会通过。大会之后,部分参会者将对话会成果递交于当年12月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全球第20届气候峰会(COP20),同时,自利马大会到第21届巴黎气候峰会(COP21),协调委员会将通过媒体及其他形式继续向双方社会通报全球有关谈判进展并开展讨论,将谈判进程与社会对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认识和公民个体减排努力集合起来,为中欧社会共同寻找应对气候灾难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作出持久努力,以期最终对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有所助益。

以此,我们一方面力求汇聚中国欧洲社会力量,集思广益,探讨因应气候变化的创新思路和具体行动,厘清中欧社会之间面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历史背景及其不同取向,并以此为基础寻求社会共识及共同行动方案。同时,会议也希望将气候问题的反思纳入到对人类文明整体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之中,反思人类文明、尤其是工业革命以降的现代文明发展模式。反思人类所必须面对的能源短缺、气候升温、资源瓶颈、环境污染、生物圈失衡等一系列生存危机挑战,寻找如何共同回应人类现有发展模式的优劣,开启新的思路以共同寻找应对之策。换句话说,本次巴黎中欧社会对话会须站在两个高度来反思现存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路径:

第一、历史的高度。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在西方与科学主义进步观的引领之下,次第走上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数位革命的道路。但是这一道路的历史进程并非如科学主义所标榜的那样具有合理性。生产力赖以发展的基座:资源、动能、环境等因素长期游移于人类理性思考之外。

第二、空间的高度。全球化以来,尤其是世界新兴工业国中国、印度、巴西等在上世纪末崛起以来,亚洲、拉美、非洲等原来工业富国的边缘地区渐渐靠近工业文明中心。自本世纪初、尤其是2008年美欧金融债务危机开始,伴随着新兴工业国的经济增长的是长期难以摆脱的西方经济萧条,尤其是所谓欧盟债务危机。西方的增长困境与中国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有否内在的关联?当石油、资源趋于萎缩,市场、需求过度开发,增长成本日益提高,病毒正在穿越生物界限之时,我们可否追问:人类是否已经接近增长的极限?

背景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中欧社会论坛希望利用历史的机遇,借鉴中法建交突破东西僵局的启示,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教训,呼吁国际社会联合共济,从气候变暖入手,于本年度在巴黎召开大会,举行中欧社会对话,共同面对世界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挑战。此次会议召开于巴黎2015年第21届全球气候峰会(COP21)之前,2013年华沙第19届气候峰会之后。华沙峰会取得了一些进展,向巴黎峰会迈进了一步。但是,对于华沙会议各方评价却毁誉参半。欧盟气候专员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乐观地表示:“我们取得了积极成果,不管是在资金问题上,还是损失损害补偿机制上,我们都达成了非常重要的理解和一致,这正是我们20年的气候谈判所努力争取的。这并不是微不足道的成果,这是我们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这是为通往2015年的巴黎新协议而做出的政治努力。”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则表示,中方对“很多议题的结果并不满意,但是能够接受。华沙大会毕竟为2015年签署新的减排协议打下了基础 。”然而,在国际非政府组织看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均未能做出足够的努力。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青年气候联盟等多家环保组织在大会结束前集体退出气候大会。

从华沙到巴黎的距离并不远,但是国际社会要在巴黎达成一项有意义的协议的道路并不平坦。从公民组织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应该屈从于国际政治僵局,我们不希望社会组织仅仅做全球气候谈判的看客,我们希望为中欧民间社会和公民个体提供向世界发出声音的平台,用我们的具体行动参与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进程。

2009至今,中国的环境格局急转直下。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时,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虽然已经甚为严重,但“先污染后治理”“污染的历史必然性”等说法仍然被广泛接受。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恶化或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与中国相去甚远。然而,2010年后,中国环境群体性事件急剧增多,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无处不在。2013年,中国环境更是险象环生,雾霾弥漫。污染正在成为中国民众生活、健康的头号大敌,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中国是全球变暖的受害国。根据官方资料,2013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多发频发,台风增加,冰川减退。南方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影响区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破1951年以来纪录。中国政府治理环境政策进一步走向积极,不断出台污染治理法令。理论上,国家、社会、个体不难就防治污染,走向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然而,积极的环境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政策的顺利执行。利益团体、腐败官员的阻碍,政治动力不足,与经济增长、就业目标相冲突,能源转型的客观困局等因素均使得保护自然环境、遏止气候变暖,迈向可持续社会难以一蹴而就。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不仅不是与各国国内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努力毫无关联,恰恰相反,二者息息相关。中国本身自然环境的保护无疑是对全球生态系统改善的莫大贡献,同时,国际气候谈判的进展也必能极大地促进中国有效地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正因此,我们认为,以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为契机,借中欧城镇化合作的动力和机制,组织中欧社会各界代表对话,动员公共舆论,为中欧民间社会共同参与全球事务创造条件,促进政府与民间互动并推动公民个体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方式乃是我们中欧社会论坛的责任和使命。

联系

邮箱:beijingteam@126.com,电话:010-5621 9322